黎檀实:要基于大数据做精准医疗的服务

2016-12-27 13:12 来源:中国经营报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大数据.jpg

  “对整个社会而言,大医疗、大健康是一种必要的环境,医生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精准医疗服务。”2016年12月20日,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主任黎檀实在中国经营报社举办的“健康中国 共建共享——2016年中国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做好智能医疗时代的病人服务,并打造基于医疗健康数据的患者闭环协同服务。

  根据多年的急诊治疗经验,黎檀实总结称,每一个病人都是一个随机的生命个体,要具体分析病情,精准地给出治疗方案。

  黎檀实表示,精准医疗要以大数据作为支撑,并不是弄几个基因、弄几个细胞就达到精准医疗了,“2015年美国设立了一个精准医疗项目,跟踪100万人全生命周期的各种健康指标,基于大数据样本下实施精准的个体化服务”。

  在黎檀实看来,急诊科是连接医院和社会的桥梁,一方面拥有医学专业的属性,一方面又连接社会,是医疗与社会最紧密的学科,而在精准治疗方面,急诊科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他举例说,“生物学家会把一个人看成是由分子、细胞组成,一个骨科医生会把病人看成是由206块骨头和附带肌肉肌腱组成,可唯有急诊科医生把病人作为整体看待”。

  同时,黎檀实陈述了目前医疗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医疗模式碎片化,即不同的专科医生、不同的环节只将人体视为各个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整体,虽然采集了大量的数据,但导致病人信息碎片化;二是新的技术和新的治疗方法更新很快,但相应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手段却没有跟上,给病人就诊带来很多困难。

  黎檀实表示,这些问题都会阻碍医生针对病人进行个体化精准医疗服务。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目前医疗所面临的问题?黎檀实认为,必须实现“四个理念”的转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实现以医生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转变。

  黎檀实强调,以病人为中心,可促进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比如病人去医院就诊,有时候要在几个科室不停地奔波,这是一种落后的医疗模式。在新的理念和技术的支撑下,医疗资源应该向病人以及病人流路径转变”。

  其次是“将传统的经验医疗转变为人工智能医疗”,要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在今后医疗实践中的一些应用。黎檀实表示,“机器通过深度学习的模式,能够给医疗服务带来一些新的智能辅助手段,减少医生在诊治救治过程当中重复的环节,这方面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第三是传统信息化向“互联网+急病、慢病”的转变。黎檀实认为,在现在技术的条件下,“互联网+健康”以及“互联网+慢病”已经引起了大家充分的重视,但是“互联网+急危重症”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起步。

  黎檀实同时强调,虽然在急危重症的互联网应用过程当中,会面临诸多的法律和制度上的制约,但这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第四个方面就是要充分利用可穿戴技术。黎檀实介绍道,20年前这方面已经有了雏形,比如说24小时心电、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这些都可以称为初级可穿戴设备。但是现在所提到的可穿戴设备更多的是指能够通过社区、互联网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和传递。

  黎檀实还表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成为一个好的服务方,把控住标准制定、数据交互等方面,引领健康产业发展。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