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产业迎发展机遇 张高丽:建立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共享机制
张高丽表示,要抓紧建立普查数据共享机制,打破部门、区域之间的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向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1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召开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全体会议。
张高丽强调,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十分丰富,要做好普查成果数据发布和解读工作,拓展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让社会了解和开发应用普查数据。
首次地理国情普查完成
地理国情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从2013年开始,至2015年结束,目前已经进入普查信息统计分析级段。
中科宇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世友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性地理国情普查。
具体而言,通过此次普查,国家首次全面掌握了“山水林田湖”等地表自然资源要素基本情况,具体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湖泊、河流、水库(坑塘)、荒漠和裸露地表、冰川和常年积雪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信息;此外还查清了与人类活动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人文地理要素基本情况,掌握其类别、位置、范围、长度、面积及空间分布情况。
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徐德明称,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准确掌握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于有效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推进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科学规划,努力建设生态文明,意义十分重大。
同时,普查数据已部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比如新疆、西藏、青海等省区已将普查成果应用于反恐维稳、应急等工作;黑龙江省将普查数据作为基础数据,积极用于地名普查和农业普查等;此外,四川、云南、内蒙古等省区将普查成果应用于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
地理信息产业迎发展机遇
张高丽在22日的会议上表示,要充分挖掘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蕴含的价值,创造性地做好普查成果分析和应用工作,抓紧建立普查数据共享机制,打破部门、区域之间的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向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地理数据迎来全面发展的时期。”孙世友称,地理国情普查只是建设地理国情监测平台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根据普查而获知的海量地理国情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方式,与社会经济状况相结合,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空间分布的内在关系,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徐德明称,在第一次普查的基础上,将建立地理国情数据库,供国家及各部门的管理决策参考,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监测、监管、监督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地理数据产业已为多地所重视。
近日出炉的《中国地理信息产业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预计达到4360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测绘资质单位服务总值将超过千亿元,同比增长25.1%。同时,全国各地建立的地理信息或北斗导航等产业园区(产业化基地)已达60多个,入驻省级以上产业园的测绘资质单位达370多家,产业呈现聚集效应。
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马赟称,四川到2020年将实现全省1∶10000基础地理信息全覆盖,全省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总值达到300亿元,带动相关产值3000亿元,
“四川主要是以西部地理空间大数据中心、西部北斗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中心和长江经济带地理信息协同创新联盟为支撑,形成涵盖装备制造、软件研发、系统集成和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马赟表示。
但孙世友提醒道,地理信息的分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行业配合。
“比如地理大数据要运用在环保领域,就要首先建立环保领域的数据模型,解决两者的融合问题,”孙世友说,“这是未来中国地理数据产业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