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政治局委员提出:用大数据监督公权力会产生怎样神奇的效果?

2016-11-22 11:11 来源:长安剑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小伙伴们,提到“监督”,你的脑海中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

  有人会说:“纪委”——没错,这是党内监督的重要主体;有人会说:“举报”——没错,这是群众监督的重要方式。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明确规定,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但是,怎么“结合”?却是一篇大文章。

  11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文章,试图给出答案。

  而文章的作者,是咱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法掌门人”孟建柱。

  为什么要坚持两种监督形式相“结合”?

  为什么要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孟书记说了三点:

  首先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既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又自觉接受人民群众批评监督。人民群众监督既是党的性质和宗旨永不褪色的重要保证,又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形式。

  第二是新形势下解决党内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全面从严治党,需要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有利于消除监督死角、盲区,及时发现、解决党内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第三是健全对党组织和党员监督体系的重要途径。党组织和党员身处人民群众之中,人民群众对他们的监督范围广、信息准。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才能构建起科学严密的监督体系。

  怎么落到实处呢?

  孟书记的回答是,这是一项需要不懈探索的重要任务,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从转变理念、完善制度、创新方式等方面入手,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促进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辅相成。

  其中,大数据监督,作为“创新方式”的重要内容,被孟书记在文中专门提及。长安君(微信ID:changan-j)认为,此提法颇有亮点——

  有人说,大数据是这个时代最强烈的阳光。它对事物内在关联性的挖掘,已到了让人目瞪口呆的地步:你在将东西放进购物车时,后台就已计算出“你还可能感兴趣什么”;你上网搜索了某一个话题,你的所思所想,就可能被机器“预判”……这种挖掘深度令人赞叹,如果辅以良好的隐私保护策略,大数据几乎无往不利。

  如果用它来监督,用它来反腐,岂不很酷?

  对此,孟书记的思路掷地有声:“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生活所经历的一切都在转变。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从未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这不仅更新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也给监督工作提供了新途径、新手段。”

  “新形势下,我们要站在时代的潮头,把科技革命与监督创新深度融合起来,通过理念的转变、科技的运用、机制的创新,实现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有机融合、精准高效。”

  借这一束“史上最强光”,公权力监督面前,展开了一条新路径。

  大数据监督怎么实现?

  大数据技术虽然不是一个“大”字这么简单,但数据量大,却是最基础的。通俗地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首先要有米有肉,才能烹调出色、香、味俱佳的美食。大数据监督公权力,首先要有一个完备的公权力运行数据库。

  数据库怎么建,数据哪里来?孟书记在文章中提出思路,要使“权力运行过程全程电子化、处处留痕迹”。

  在法庭科学领域,有一个著名的罗卡定律:“凡有接触,必留痕迹。”同理,公权力运行,每一项流程,每一个操作细节,都留有“痕迹”。要留住“痕迹”且让它们能为公权力监督所用,最“精密的仪器”就是电子化、数据化。

  当下,这不仅仅是构想。贵阳市交警部门已经全面启动的“数据铁笼”,就是一个成功实践。他们“通过权力流程数据化,权力运行过程影像化(以交管局为例,对交警执法过程运用执法全程记录),对整个行政行为数据全程采编”。这样一来,查个酒驾、开个罚单,哪怕疏导个交通,都在全程监控下之,都实现全程数据化。

  以酒驾执法为例:据当地交管局介绍,酒驾当事人从吹气开始,检测结果就实现“秒级”的3G传输,数据第一时间回传至贵州省公安厅交警总队,不能更改或删除。“以往,从‘吹气’到‘处罚’,期间还有‘送检’、‘鉴定’等流程,这便留下‘操作空间’。现在,恐怕是再快的人情电话,也跑不过3G传输了。”他们感慨。

  这并非贵阳一地的实践,在全国多地,大数据监督已经展开。

  公权力运行数据库,以数据作证,其效果正如孟书记的文章中所说,“增强监督工作预见性、精确性、高效性,增强监督结果可信度、说服力”。而且在全程监督下执法留痕,也能有效倒逼公权力部门认真履职、规范执法、优化服务,提高公权力运行的规范化、文明化、效能化、法治化。

  值得注意的是,孟书记文中还提到,不仅要“建立情况明、数据准、可监控的数据库”,而且要“推动各类监督信息跨地区、跨部门互通共享,预防减少举报线索重复受理现象,切实提高监督工作效率。”

  这是什么意思?一句话,这是要打破“信息壁垒”,消除“信息孤岛”。

  换言之,公权力运行数据库不仅要准确、及时、可监控,而且要打破地区和部门的壁垒,实现互通共享。以前,很多人分不清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相关举报线索不能“精准投递”,有时会很遗憾地,让举报线索“半路流产”。今后,只要你的这条举报线索上网入库,便可“秒传”到相关职能部门。“傻傻分不清”?这将不是事儿!

  为何大数据能“串”起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

  要让两种形式监督的结合“落到实处”,怎么做?

  对公权力的运行者来说,增强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很重要;对小伙伴们来说,被广泛发动起来,形成“人人要监督、人人愿监督、人人敢监督”的良好氛围,也很重要。

  但是,如果二者中间缺了一种可行的方式、手段,就可能陷入“我愿受监督却没人能监督”,“我愿来监督却‘监督无门’”的尴尬境地。能把“两方难题”一并解决的对策,正是这种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的监督方法。

  比如,孟书记在文章中说:“借鉴一些地方、部门在人民群众身边设立微信公众平台、开通随手拍一键举报等做法,让人民群众监督更加方便快捷,让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无处藏身。”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随手拍一键举报等方式,让人人都成为“西城大妈”、“朝阳群众”,巡视与监督变得突破时空、无处不在,这就是“互联网+监督”。

  比如,孟书记说:“大力推广信访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信访应用和远程视频接访,方便人民群众网上投诉、评价,进一步打造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信访’新模式。”你打开手机,就能让信访“飞”起来。信访更方便了,监督也就更给力。

  比如,孟书记还说:“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处置机制,对人民群众和媒体反映的重要信息和线索及时跟进,不断聚集和提升网络监督正能量。”网络舆情是反映各项工作社会效果的一面镜子,收集“网上民意”,并迅速处置、反馈,是新时代的监督路径,焉能说不是新时代的群众路线?

  “权力不一定导致腐败,而不受监督的行使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好在,对公权力监督来说,它正在迎来最好的时代。

  这个时代,不仅包括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科技,为大数据监督提供了可能;同样包括,勇于让人民群众监督、欢迎人民群众监督、号召人民群众监督的共产党人的勇气和坦荡胸襟,正在日益凸显。

  我们不忘初心,我们也勇于创新。

  大数据监督的时代要来了,政法君们,准备好了吗?

20160125044017285.jpg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