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核心是什么?严谨的金融从业者,答案必是风控。
风控之痛
“风控之痛,将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最大隐患”,中望金服首席风险官马斌斌称。
马斌斌曾在宜信负责风控,是中国最早进入风控行业的专家。他说,目前中国有上万家小贷公司、几千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加在一起的风控人员,大概是十几万人,但多数是在滥竽充数,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一场灾难。
人才缺失
一边是人才缺失,一边是需求激增,这是目前风控的行业现状。风控人员供不应求,是滥竽充数乱象的最重要诱因。
“很多人懂一些皮毛就去忽悠,搭建一个风控模型开始运转,但验证模型是否靠谱,需要一两年的时间,这个时候,人早就跳槽了”,马斌斌称,就是因为验证一个人是否专业,有延后性,才让一些人有机可乘。
风控模型
金融的核心是风控,风控的核心,是模型。大部分公司的风控模型,并不靠谱。通常还比较认可的鉴别标准是,风控模型的逾期率达到30%以上,模型失败;10%以内,基本合格;5%以内,模型已相当成功。而行业的实际情况是,“行业大部分风控模型是无效的,或者说只能叫规则,不叫模型”,马斌斌称。行业没有统一标准,只能“因地制宜”。这种不确定性,也导致行业模型的紊乱和无序。据业内资深从业人员透露,现在大部分风控模型的雏形,都是通过违规获取用户数据做到。
马斌斌称,实际上,一个完整的风控模型,需要两个部分:2007年,互联网金融行业刚刚兴起时,一个“信用模型”就可以应对;而如今,欺诈越来越多,“羊毛党”横行,“欺诈模型”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大数据风控,才是拯救风控行业的最大想象力。
“数据不是越多越好,数据需要匹配贴合的人群,才能产生价值”,马斌斌称。比如农村群体,央行的征信数据,可能是无效的,因为很多农民都没有信用卡;而淘宝和支付宝数据,也可能无效的,因为他们可能电脑都没有。对于农民的风控模型来说,可能婚姻子女、土地数据,反而是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