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山 | 步入数字经济和智能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

2024-01-06 21:44 来源:苇草智酷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10月25日-26日,“信百会2023年会”在合肥隆重召开,主题为“重构·融合·新引擎——新AI时代的产业创新与数智化转型”。

  10月26日下午的主论坛上,信百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杨学山做了题为“展望数字经济”的主题演讲。他指出,把握信息(数字)和信息(数字经济)的本质,需要通过历史、系统、全面的分析。围绕“从信息(数字)的供给、需求与流通,从下一个经济形态看数字经济,三类智能融合走向智能时代”,他分享了相关思考和见解。

  他表示,我们需要正视,步入数字经济和智能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走向智能时代要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解决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二是解决现实问题,从今天的现实出发,一个个环节用机器系统或更高水平的机器智能系统作为主要工具。人工智能是走向智能时代的一种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起到什么作用,只有在与经济社会各项实际事务融合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了解它的真实价值,才能预见它能做多少事情。

  走向智能时代的实践模式是由人的智能、机电智能和计算智能共同构成了机器智能系统,这些系统的功能不断深化、应用不断扩展,智能时代就一步步向我们走近。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以人为中心,由人构建并控制的机器智能系统作为主导的工具系统是一个基本原则。其实,今天的人工智能,包括多模态大模型,都没有超越这个模式。

  以下为杨学山演讲内容整理,已经本人审核。

微信图片_20240106212612.jpg

  我就数字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的想法。这样的展望源于对历史的回顾。我记得,198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了新技术革命和对策研究,我有幸参加了其中的一些活动。从那时起,至今已有42年,我一直投身于信息领域。在这四十多年的历程中,我的关注点有时以信息或数字的社会属性为主,有时以信息或数字的自然属性为主。

  今年3月份,国家数据局成立后,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在国家信息中心撰写的一份研究报告。报告中我建议成立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局,其性质应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但在当时,由国家计委代管也是可行的。

  1991年,我在一个国际会议上宣读了一篇论文,题目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本规律探析》。1998-1999年,组织起草《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2000-2010年)》,在座有些同志参与了这个规划的起草。由于机构的变动,这个规划没有报批。如果大家对这个规划感兴趣,我可以提供电子版。讲这段历史,意在说明,把握信息(数字)和信息(数字经济)的本质,需要通过历史、系统、全面的分析。

  今天讲三个问题:信息(数字)的供给、需求与流通,从下一个经济形态看数字经济,三类智能融合走向智能时代。

  一、信息(数字)的供给、需求、流通和价值

  理解数字经济,首先要认识数字,数字是数字经济的一个核心要素。

  在我的理解中,数字是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或一种存在形态,它是信息的一个真子集。只要作为生物体的人类存在,数字化的信息始终是信息的真子集,信息的所有属性都遗传到了数字这种形态上。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数字是生产要素,是资源、资产,这是在讲数字(信息)的经济属性。我认为,准确把握信息(数字)的经济属性,需要分析它的供给、需求、流通和价值等一般性问题。这是一个大题目,由于时间关系,这次仅从五个角度作一个最简单的说明。首先是古往今来,信息交流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基本功能;第二是介绍信息(包含数字,下同)生成、使用、流通的一般模式,为了简略,这里的生成也是供给,使用也是需求;第三是分析信息供需循环或再生产过程的一般模式;第四是指出信息在流通过程中实现价值的特征;第五是介绍以信息循环为基础的社会信息环境。这些是信息经济的基本理论问题,讲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几天时间。

  过去一年多来,我阅读了大量从古人类经由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再到采集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直至今天的工业和信息混合的时代的资料,通过不同历史时期与信息交流相关场景的介绍,深刻地认识到,从猿猴进化到人开始,信息交流始终贯穿在所有历史时期的各类生活和工作场景中。没有信息交流,人类社会就不存在;没有信息交流,人的进化、社会的进步和科技创新也将不复存在。因此,信息的重要性并非肇始于当代,而是自古至今一直如此。我们今天在这个会场的行为,本质就是一类信息交流,是信息即时生成和利用的过程,是供需直接对接的过程。

  图一是在反复分析、比较各种形式的信息生成、使用和流通过程后,归纳总结的一般模型,由三个层次、三类通道、三种中间过程构成。

  第一个层次是信息的生成,即供给的形成,需要明确信息是谁生成,为什么或在什么样的场景中生成。第三个层次是信息的使用,同样需要回答谁使用,为什么使用,在什么场景中使用。第二个层次包含了生成与使用两个层面之间的所有相关活动。三个层次的划分,表述了信息生成和使用的基本特征,例如,价值在使用过程中实现;生成和使用的相对性,在很多场景下,生成和使用主体可以互换,但在定义上,生成就是生成、使用就是使用,哪怕是同一个主体;生成可以是供给,但供给不等于生成,中间环节是形成有效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图一  信息生成、使用和流通的静态模型

  A,b,c三类通道是对信息流通过程的区分和表述。中间两条标记为“a”的通道,解释了从生成、信息通道到使用的直接过程,这个过程通常是双向的,所以标注了a1,a2两个通道。连接第一层和第二层的通道标记为“b”,第二层三个过程分别有特定的通道连接。b1指向积累这个中间环节,无论是谁主导的积累,积累形成的信息集合属于什么性质,都通过b1这个通道实现。b2指向商业性流通过程的通道,无论是定价、竞价还是协议转让,都经由该通道与c2协同实现,经由b2通道的信息是指全部供给,无论源自第一层次,还是中间层次的积累或增值服务形成的供给。b3是连接增值服务模式的信息通道,增值服务提供商通过这个通道获取信息。连接第三层和第二层的是标记为“c”。c1是使用者直接获取积累起来的信息的通道,如图书馆、网络百科等;c2是使用者通过交易的方式获取信息的一种通道,如图书、专利;c3是使用者获取增值服务商提供信息的通道,如通过天眼查这类服务获取企业信用信息,c2,c3都是通过市场获取所需信息,只是信息提供者具有不同的属性。

  三种中间过程:积累集中、流通交易、增值服务是按信息供需实现过程中的功能特性划分,所以,用虚线将这三个部分圈了起来,信息供给与使用作为整体在三个过程中是互通的。从信息本身的发展和对社会进化的作用看,积累集中是最重要的中间环节;增值服务是随着信息积累的增加和使用场景的丰富而不断深化,成为信息供需实现过程重要的中间环节,也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除开经由a通道的直接使用,所有的信息供需实现,都存在流通环节,a是有通道,没有流通,更没有交易;用商品交易的方式获取信息是流通的一种模式,到目前为止,还不是主要的渠道。在所有的信息获取渠道中,a通道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机构看,如工厂的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SaaS系统、OA系统等;从个人看,如聊天、社交媒体互动等,它们都是直接使用。

  信息与所有的物质产品不同,就是可以无损耗地重复使用。就如今天的会场上,一把椅子一个人坐了,别人就不能坐,一杯水这个人喝了,水就没有了。但作为信息载体的声波或光波,线上、线下的所有人都可以看、听,实况的音视频可以反复播放,这就是信息流通的特征:可以一次次反复使用,在流通中实现价值,并持续增值。图二就是这个过程的抽象。

  我们设想《论语》、《道德经》、《金瓶梅》等著作流传的过程,每一次流通,读者都从中受益,也就是实现了不等的使用价值,在这些流通过程中,有些使用者将自己理解以注疏等方式发表,就是图二中的溢出和溢出通道。

  此外,溢出后的信息交流仍有重要价值。这些信息可以积累为个人、机构、国家,甚至全球都可使用的知识体系和经验技能。正是这些要素使得我们的社会不断进步。信息和信息交流在生成、使用、流通和价值方面的作用,使得社会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反馈和溢出不断改变着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呈现出持续的增值过程,例如《红楼梦》与红学研究成果一起,成为后代学者的供给,这就是信息流通的动态过程,也是理解信息供给、需求及流通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

  图片

  图二  信息在动态流通过程中的溢出和增值

  接下来讲信息积累在信息供需中的特殊地位。信息每天都在生成、使用,供给和需求也每日都在更新,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无论是商业行为还是公共服务,信息的供给在质量和数量上与日俱增。

  图三是在图二基础上对信息积累的过程、结果的抽象,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层面对信息供需循环进行的动态分析。理解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把握信息生成使用生生不息的动态循环。这个循环首先产生并作用于一个个具体的经济社会场景,图三中间红线之下就是这个过程,在所有具体的现实场景中,信息在生成使用、循环迭代。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产生溢出信息,进入积累过程,同时也不断接受来自积累信息的反馈,成为新的供给。

  图三红线之上是积累的两个阶段与积累功能。第一个阶段是个体,法人或自然人的积累,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信息内容,升华为习惯、文化、知识、技能等决定行为和能力的信息。第二个阶段是国家或独立经济体的积累,形成这个国家或独立经济体共有的信息,包括常识与事实、制度与文化、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知识体系、经验与技能等等。

  在稳定的国家或独立经济体内,这样的积累持续不断,成为最重要的国家财富,成为影响这个国家微观和宏观行为的主导力量。

  图片

图三  信息积累和历时循环

  图三展示了从日常工作生活到制度形成的信息循环积累解释。研究经济学,尤其是制度经济学时,我们探讨制度的形成过程。制度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是社会主流的认知框架决定了社会的经济制度。信息循环积累的模式,为观察和解释从经济基础到经济制度的演进过程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一种新的方法。

  任何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在一个可以利用和获取信息的环境中,如果细致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一个机构、一个国家,可用的信息环境是这个人、这个机构、这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图四将图二和图三结合起来,并加上相应的信息技术和产业,就成为分析静态和动态的信息环境的基本模型。信息环境是进化的,信息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个人和机构的能力存在正相关。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向,提升信息环境水平,是国家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

 图片

  图四  静态和动态信息环境

  加入了信息技术和产业的信息环境,与信息的供需和流通循环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决定信息环境特征的信息能力。一个时代的信息技术和产业,决定了这个时代信息的生成、使用、流通的特征,但信息价值的实现是由使用场景决定的,并不是由使用什么技术,使用信息集合的大小决定的。实际上,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信息获取和使用,往往不需要特殊的技术,也不在于使用的信息集合有多大。比如,人力资源部门对特殊专业人才的招聘、名人聚餐时面对面的交流。为什么许多人愿意花大价钱购买与巴菲特的用餐机会,为什么特殊人才的年薪居高不下,这些都说明了信息交易的特殊性。

  二、从下一个经济形态看数字经济

  大家都认为数字经济是继工业经济之后的下一个经济形态。但是,没有系统分析,作为一个经济形态的概念与今天习惯使用的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或国家统计局关于数字经济的统计指标体系定义的数字经济,有什么不同。

  其实这些分析都是将数字经济作为部门经济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有着很深厚的根源。数字经济源自信息经济,信息经济的起点就是从部门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的。信息经济研究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72年,马克·波拉特的博士论文---《信息经济域》,首次将其从一次信息部门与二次信息部门从国民经济整体中区分出来。

  这一研究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和机构的重视,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沿着这一方法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研究不断扩散,到上世纪90年代演变为常态化的计算。第一份关于我国信息经济的研究报告1986年完成,此后有一些机构断断续续进行研究,持续的研究到本世纪初才开始。信百会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图三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框架,今天在座的有好几位是这一研究的主要成员。

 图片

  图五  信百会关于信息经济的研究框架

  有很多机构从研究信息经济开始,后来转为研究数字经济。例如,联合国贸发组织自1991年开始撰写两年一次的信息经济报告,在其2017年的信息工作报告中,封面名为“2017年信息经济报告”,但内页讨论的是数字经济的发展。到了2019年,报告名称改为“数字经济报告”,信息经济这个概念逐渐为数字经济替代。类似的过程有不少,数字经济脱胎于信息经济,我们需要正视并强调发展的连续性。

  图片

  图六  联合国贸发组织2017年信息经济报告

  在中国,关于数字经济的构成,信通院的研究最为经典,见图七。大家所熟知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就是他们提出来的。国家统计局在2021年4月发布的数字经济统计指标报告中,05类为数字化效率提升业,即产业数字化,与05类产业数字化可以划等号。01和04类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与信通院的数字产业化构成有所不同,但本质上仍然是部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图片

  图七 信通院数字经济构成

  如果将数字经济视为一种经济形态,那么它的构成应该是什么呢?作为经济形态的工业经济由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构成,其中第二产业即为部门经济学所讨论的工业经济范畴。当我们将数字经济视为一种经济形态时,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不可缺少,都应包含在内。我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意味着一日三餐以及日常用品的供应是任何时代必须的,这些供给离不开一、二、三产业。到了数字经济时代,这些产业必须存在,但同时也应该有新的构成部分。

  这个新的构成部分是什么呢?是电子商务吗?不是,电子商务是流通业的延伸,是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条件下流通业的拓展。金融科技吗?也不是,金融科技属于金融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的延伸。再比如农产品溯源?也不是,这只是农产品流通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拓展。

  图片

  图八  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的数字经济构成

  图八参照工业经济构成提出了数字经济的产业构成:一、二、三、四,四个产业。一、二、三产业与工业经济相同,第四产业是纯数字消费品产业。产业之间,我画的是一条虚线,开车的人都知道,虚线是可以通行的,实线则不能穿越。因此,产业边界并不清晰,可以互相渗透。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新闻通告中提到了三个产业的融合,数字经济四个产业也应该是融合的。虽然边界模糊,互相渗透,但我们仍然需要将其分开,否则将无法进行研究和统计。

  从下一个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数字经济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工业经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基于物质产品的新生存环境。数字经济将会带来两大变革:一是社会各领域的智能化,人持续从劳动中退出,进入智能时代;二是带来日益丰富的纯数字消费品,使人们置身于新的生存环境,推动了纯数字消费品产业的发展,这个新的生存环境是物质加精神,物质满足生命存续及不同程度享受的需要,精神满足创造和数字消费需要。

  例如已经广泛普及的微信,你在这里拍一张照片并分享出去,它就构成了第四产业。尽管目前的第四产业已经相当丰富,但其市场价值在统计局的分类中仍不属于数字经济。然而,在一天24小时中,除了睡觉和工作,你的最大支出都在这一块上,这就是数字经济给我们带来的变化。

  一个新的产业已经出现了,那就是纯数字消费品。电子商务不属于这个范畴,但微信属于;抖音则大部分属于,小部分不属于,如果在抖音上进行购物,它就属于流通业,如果直接打赏,则属于第四产业。当然,纯数字消费品产业的发展,需要其他产业的协同或支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都是发展第四产业的支撑行业。

  第四产业的细分行业中有支撑的技术、产业和内核纯数字消费。内核纯数字消费需要拥有自身的行业、产业、技术和相应的基础设施。从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如今已经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据2023年的互联网年度报告,应用领域中大概只有两三项不是纯数字消费品,其余的都在这个范畴内,可见纯数字消费品已经非常丰富。

  第四产业在今天还没有建立专属的统计指标,例如,今天的会议,属于纯数字消费,组织者花费资金举办会议,参与者也花费资金参会,形成了消费,但这些数字会统计到服务业的旅游或会展中,不是第四产业。但它必定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壮大,其成长的原因在于“四有”:有闲、有钱、有兴趣和有能力,见图九。

 图片

  图九  第四产业发展的前提和特征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工作时间更加灵活。大家不要以为每周5天,每天工作8小时是必要的,实则不然。以荷兰为例,我记得有个数据,2021年,该国的平均周劳动时间为27小时。直率地说,在这27小时中,至少有3至5个小时是非必要的劳动时间。因此,实际工作时间仅需要20小时多点。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机器智能系统这类工具持续增长,每周工作时间有望缩短至20小时、15小时,直至10小时或更少,人们必将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

  有人可能会担忧,工作时间减少会导致收入减少。但实际上,如今的工资水平相较于过去的工作6天8小时时要高得多,即使考虑通胀因素,收入仍然是持续增加的。生产工具能力的提升,或者说资本的高度化,劳动时间必然减少,社会要考虑的是逐步调整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实现新生产环境下的平衡。因此,在有闲、有钱、有兴趣的基础上,人们可以更好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

  人际交流和纯数字消费的兴趣也是第四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虽然我对人际交流和数字消费兴趣不大,但绝大多数人很有兴趣,很多人每天除开工作,花费时间最多的就是看手机获取信息或交流。此外,从能力方面,如今的移动技术使得不识字的老太太也能轻松使用手机,这无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三、三类智能融合走向智能时代

  这个话题可能有些沉重,与在座大多数人所持有的观念不同。现今,我们都在欢呼人工智能取得的进展,都认为大模型能够实现通用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就具有与人相似的能力,人类社会就能进入AGI主导的智能时代。甚至产生了市场经济的规则已经不重要,共产主义已经触手可及的观点。

  我们需要正视,步入数字经济和智能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作为新的经济形态的数字经济,前面已经讲过。智能时代则意味着经济社会的各个产业、各个领域,包括个人的生活,渐进式地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机器(智能)系统来完成我们今天经济社会各项生产、生活、管理、服务所需的各类事务,而不仅仅是某一种事情,如聊天。试问,在交流时,有几个人愿意与机器进行交流呢?你自己思考一下,你的宝贵时间是否更愿意与人交流,与你想见的人、想聊的人进行交流,而不是与机器交流,机器聊天系统只适用于一些特殊的场景,如孤独、失能者。

  我还记得插秧的经历,从七、八岁开始,我插了十几年,腰部带来的后遗症至今仍然存在。要想摆脱这种痛苦,我们需要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等一系列改变,并逐步减少从事这些工作的人数,直至实现全过程工厂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一切工作合在一起,就叫做智能化,使用的工具就是机器系统,更进一步,机器智能系统。

  智能化不仅仅是算法,上午讨论时我说伺服电机很重要,一个信号过去,能让电机往前0.01毫米,往后0.03毫米,实现力的传递,缤纷通过力的传递改变工具工作轨迹。这是一个系统,是机电和计算结合的系统,仅仅依靠算法无法实现工具运动轨迹的控制。

  走向智能时代要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解决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二是解决现实问题,从今天的现实出发,一个个环节用机器系统或更高水平的机器智能系统作为主要工具。刚才的讨论主要从现实问题求解的角度出发。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人工智能只是建立关于智能时代基础理论的一个研究方向。

  对于人工智能,我们寄予了太多的期望:1997年,IBM的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的世界冠军;2011年,深蓝在电视智能竞赛中战胜了两位该项竞赛的顶尖选手;2016年的AlphaGo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2017年的AlphaZero战胜了所有下围棋的机器系统,每一次都成为一个时期的新闻头条,成为AI超越人类智能的例证。然而,我想问问各位:世界范围内国际象棋、围棋的培训、比赛热火朝天,电视台的各种智能竞赛比比皆是,就在今天,就在我们下榻的酒店,中国象棋比赛正在进行,可是,战胜国际象棋冠军的那个系统在哪里?在电视智能竞赛上战胜人类冠军的系统在哪里?AlphaZero又在哪里?这些都已经消失了,完全消失了。因此,人工智能是走向智能时代的一种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起到什么作用,只有在与经济社会各项实际事务融合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了解它的真实价值,才能预见它能做多少事情。

 图片

  图十  三类智能融合走向智能时代

  周济院长在2017年底有个报告,提出了智能制造的理论模型,即人类从直接操控简单的工具、机器,到人离开生产现场,将制造过程全盘交由系统和工具完成。延伸一下,也可以看作是走向智能时代的实践模式。

  正如图十所示,这个模式是由人的智能、机电智能和计算智能共同构成了机器智能系统,这些系统的功能不断深化、应用不断扩展,智能时代就一步步向我们走近。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以人为中心,由人构建并控制的机器智能系统作为主导的工具系统是一个基本原则。其实,今天的人工智能,包括多模态大模型,都没有超越这个模式。

↓↓了解更多资讯,请识别下方二维码↓↓

  1701840725(1).jpg

国脉集团

国脉集团是数据资产化先锋企业,主要提供培训、咨询和产品设计服务。为数据资源拥有者提供专业、规范、合规的全流程资产化服务,提升机构数据管理服务能力,实现数据资源价值最大化。运用最先进的培训理念方法和平台工具提供高绩效培训服务。研发“一头一体两翼”企业数据资产化咨询服务方法论,提升数据资产化战略设计、就绪度评估与咨询、入表和产品化全流程咨询服务。基于战略思维和实操需求研发“易”系列产品,并与数源方合作研发系列数据产品。

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包括数据资产入表、数据经纪人、公共数据运营和政府CDO、数据精品等精品课程。

数据产品

主要产品:数据易投、数据易贷、数据易保、数据易售。


标签:

责任编辑:chenshanliang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