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慧城市内涵
1. 智慧城市包含信息技术应用的外部性
中国的智慧城市蕴含千年城市文明的发展,信息技术是促进发展的工具,使人类社会进入组织化创新时代,信息技术最大的贡献是带来全球组织化的外部性,智慧城市囊括了该外部性,这是智慧城市远超出信息技术应用概念的原因,因而不宜用信息技术水平的静态指标定义智慧城市。
2. 知识的积累不能弯道超车
智慧城市是一项浩繁知识工程的开始,不同领域不同层次都有无限的知识,知识的发展没有捷径,智慧城市需要循序渐进,不要总想弯道超车,基础建设不牢固早晚会出大问题。
3. 一网统管需要稳步发展
政府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走过三个阶段:
(1) 以提高部门办事效率为中心的业务信息化阶段;
(2) 以提高公众服务效率为中心的"只跑一次"、"一网通办"阶段;
(3) 以提高政府综合管理能力为中心的"一网统管"阶段。
政府信息化建设由业务信息化至公众服务再至提高综合管理能力,是一个递进的发展过程。一网通办以改善公众服务节省用户时间为中心,一网统管以改善政府综合管理能力为中心,是更深层次的政府管理改革。政府每一阶段的前进都是在上一阶段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开始,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进度主要取决社会需求的成熟度。
二、 信息技术与世界的组织化
1. 信息技术是组织化的粘合剂
信息技术应用带来最大的外部性是推动人类社会全面组织创新,组织化革命正在渗透各个领域。
信息技术通过记忆与传输实现跨时间跨地域的快速连接,通过程序运行实现构想与执行的方便连接,信息技术是各行业组织创新的粘合剂,技术创新与合作创新都受到到组织化的惠利。
2. 组织化是效率的来源
组织化创造的合作机会面临竞争的筛选,使组织化成为提高效率的主要渠道。信息技术推动各领域的网络化,极大降低社会合作的成本,提升各行业运转的效率,离开组织化的视角很难理解动荡变化的新世界。
3. 智慧城市与知识的重组
全球组织化包括技术重组社会合作重组以及知识重组,信息技术只是知识重组创新的工具,不能代表整个知识体系的进步,智慧城市要关注各行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的全面知识创新,如智能建筑、节能与环保、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利用重组促进社会经济多方面创新的繁荣。
4. 大格局下的智慧城市定位
智慧城市应在组织化大格局中正确定位,恰当选择本地区的发展方向,建立本地区的发展优势,利用周边环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盲目规划与周边优势无法互补,会引发无意义内卷竞争。
三、 以可持续的服务链为中心
1. 智慧城市是知识创新城市
顶层设计目标要少而精,通过不断积累推动智慧城市持续发展。新技术并不能解决一切城市难题,信息技术只是工具,工具自己不会解决问题,城市的问题最终靠人的智慧解决,智慧城市是不断解决问题的城市,一劳永逸的智慧城市不存在。
2. 不在于建设什么而在于留下什么
智慧城市并非一两届政府可以完成,建设成果的积累性十分重要,很多政府信息化建设常常是换一位领导就换一批项目,使得信息化建设成果无法积累,
能生存的业务才是成果。
3. 服务链是效益导向的新秩序
最终效益的实现通过一系列配套环节完成,配套环节的流畅性是实现效益的关键,服务链各个环节的配合将形成流水线式的新秩序,任何环节的卡壳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效率,每项业务都应以建设流畅的服务链秩序为出发点。
四、大而全方案不成功的原因
1. 优点之间的冲突与竞争
恩格斯说过,如果把全部优点集中到一个物种身上这个物种必然最先死亡。同样的道理,集中全部优势的方案不可能生存,一种优点出现会以其它优点的削弱为代价,优缺点总是相伴而生,过分消除缺点等于放弃优点。新技术应用要适可而止,新技术会过度争夺人才与精力资源,使得能成的事情也做不成,删除多余的优点是成功的关键。
2. 环境决定优点的需求
信息系统自身并无优缺点的喜好,一切功能要求均来自系统业务必须适应的外部环境,大城市交通优化系统很重要,小城市就可以不考虑这一问题。
汇聚大量优点的拼盘看起来很美但拼不出生命力,符合环境需求的服务链才有生命力,智慧城市不需要华而不实的完美系统。
3. 符合环境需要的优点才能生存
优点也有能否生存问题,不常用的优点会因为维护成本过高而难以生存,实用的系统要尽量减少维护成本过高的先进技术,顶层设计过多引入先进技术却很多用不上,智慧城市设计挂上过多昂贵的新技术不划算,简洁的系统更有利智慧城市的稳步前行。
五、 选择便于目标导向的实施路径
1. 成功离不开目标导向
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不断调整,建设效率取决反馈调整机制的顺畅,不同实施路径的反馈调整效率差别很大,容易识别现状与目标差距的路径,其目标导向就顺畅,反之目标导向就会很艰难。
2. 纵向系统比横向系统容易成功
政府信息化建设分为纵向与横向系统,分别由主管部委与地方政府推动,也称为条条与块块的分别管理,从执行效果来看,条条的目标容易实现,原因是条条项目容易实现目标导向,而块块项目规划经常要求信息共享与协同办公,多是目标模糊难以测量的内容,模糊不清的目标不利支持目标导向。
3. 服务链目标导向容易实施
可持续服务链系统便于目标导向,其设计是从实现最终效益流程完整性考虑的,每个环节的设计都会影响最终效益的实现,实施路径要支持目标导向,以便于实现信息反馈调整,使项目进度得到保证。
技术完美型系统目标导向就不太顺利,技术完美型是一个横向标准,与系统运行效益并不搭界,艺术标准不是可检查的工程标准,它看不清与最终效益的关系,无法实现针对目标的反馈调整。
六、 智慧城市不能脱实就虚
1. 概念炒作对智慧城市建设无益
元宇宙、数字孪生是时下信息技术讨论的热点,其概念离技术实用化太远,对智慧城市建设并没有什么帮助,规划者不必在这种讨论上分散精力。
智慧城市是政府主导的建设项目,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城市的难点才是正路,切勿把精力浪费在前途不明朗的概念讨论中。
政府与企业创新的方向不同,政府应利用成熟技术解决城市问题创新,不必在信息技术领域与企业竞争。
2. 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智慧城市方案
城市发展会不断涌现新问题,只能逐一解决。工具对问题的覆盖是有限的,而城市问题的出现是不确定的,工具的产生要在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一项工作是否值得开发统一的工具是经济学问题,反复出现的问题才值得开发通用工具。通用工具能发挥多大作用要看问题复杂性的分布,复杂性分散的问题很难有共同的工具,最完善的城市大脑也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最全的数据最强的大脑并不是可行的目标。
3. 做少一点,做好一点
政府智慧城市建设只能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问题的价值决定工作的价值,选择做什么非常关键,必须考虑效益价值与机会成本在经济上是否合算,问题导向本质上是问题价值导向,不考虑价值而想解决一切问题必然一个问题都解决不好,少而精才是稳步前行之路。
数据收集也需要靠问题导向选择,试图收集一切数据的数字孪生方案必然带来数据收集的混乱,基本应用都处理不好又遑论其他。政府资源是有限的,问题导向是聚焦政府资源取得成功的关键。
七、小结
1,智慧城市是长久的事业,只有始点没有终点。
2. 以组织化视角认识智慧城市,按照区域经济大格局为城市定位,智慧城市是一项知识工程,最需要的是积累机制而不是弯道超车。
3. 顶层设计要以可持续服务链为中心,建立流畅配套的服务秩序才能保障用户的稳定服务效益,才能积累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
4. 摈弃大而全的顶层设计思路,思路目标不明难以成功。系统的生命力是在服务中成长起来的,靠优点拼盘拼不出生命力。
5. 信息化目标的实现均是目标导向的结果,选择便于目标导向的实施路径是提高成功率的不二法则。
6. 智慧城市建设不能脱实就虚,无需介入元宇宙的炒作,应聚焦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发实用的系统才是顶层设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