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以“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金融期刊影响力?”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清华金融评论》主办,邀请了近40位来自国内期刊专家和从业者,从疫情下期刊高质量发展、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历程与未来、数字环境下期刊影响力提升路径等多个维度讨论了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金融期刊影响力。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研究员,《清华金融评论》副主编,中国期刊协会常务理事张伟代表主办方发言。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期刊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期刊业数字化转型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他提到,《清华金融评论》自2013年创刊以来,逐步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优化等产品线上化和电子刊、单篇文章订阅、微杂志、金融微课堂等数字化产品以及内部管理线上化、数字化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展望未来,《清华金融评论》将进一步围绕平台智库化、内容观点化、功能立体化、视野国际化、经营数字化的“五化”发展方针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新路径。
以下为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够在线上跟大家相聚,在此我代表《清华金融评论》向各位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我们通过线上来召开这次研讨会,在形式上也算是一个创新。这种创新正好跟今天要研讨的数字化转型主题紧密相关。接下来我想和大家报告我个人关于期刊数字化转型的三点思考。1源起和初心
今天,研讨会的主题是“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金融期刊影响力”。为什么我们要组织召开这场研讨会呢?归纳起来,大体上有四个方面的背景。
第一,《清华金融评论》申请了清华大学文科建设 “双高”计划调研课题,期望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我们自身的办刊能力和内容影响力。
第二,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清华金融评论》积极做出调整,以应对其产生的负面冲击。首先,此前集中上班模式变成了居家上班;其次,线下活动搬到了线上;再次,编辑采稿、采访、编审、校对以及印刷等也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开启远程办公模式。疫情期间整个期刊行业的管理方式、经营方式以及产品形式都产生了一些变化,这既有一定的压力,也是一种强大的动力,既是一种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
第三,《清华金融评论》自2013年11月创刊以来,一直在思考和尝试推出数字化产品,比如利用微信服务号实现电子刊单篇、单期订阅,在微信端链接微杂志实现同步阅读,利用转播技术实现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利用音频、短视频实现内容立体化传播,打造微课堂线上产品等等。在尝试中确实也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内容风格转变不够迅速,专业技术团队不够充足,读者群体缺少精准类型分布等等。但这些问题对于数字化实践的思考非常有帮助,也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探索。
第四,我们希望通过召开研讨会的形式搭建整个期刊行业乃至出版界的互动交流平台。共同探讨数字化更多、更深的内涵和更多形态的表现,进而提升传播影响力。2实践与探索
《清华金融评论》从2013年创刊到现在已经历经7年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我们逐步形成了“专注于经济金融政策解读与建言的智库型全媒体平台”的发展定位。
首先,《清华金融评论》自创刊以来就坚持以“分析研究经济金融形势、解读评论经济金融政策、建言献策经济金融实践”为办刊内容,致力于为政策的制定者提供智囊服务,为商业性金融机构经营决策者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教学研究者搭建交流平台,为广大投资者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其次,《清华金融评论》一直对标《哈佛商业评论》和《经济学人》两本杂志。《哈佛商业评论》是商学院创办的杂志,我们希望学习其商学院派办商业杂志的经验。《经济学人》杂志上有很多具有思想启发性的内容,所以,其发行量能在纸媒普遍下滑的情况下取得逆势上升的成绩,这方面也是我们非常希望能学习的。但是,《清华金融评论》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比如采用封面专题和固定栏目相结合的内容模式针对重要话题、重点问题或者重大事件进行中长期的研讨。每期封面专题大概有10—15篇文章(总版面的1/3)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深度解读一个问题。
再次,在《清华金融评论》创刊五周年的时候,我们提出了“平台智库化、内容观点化、功能立体化、视野国际化”四化发展战略。一是平台智库化。所谓平台智库化是指坚持重点打造专注于经济金融政策解读与建言的智库型全媒体平台。《清华金融评论》已经积累了2000多名专家,这些专家不仅仅是发表一篇文章,我们通过举办大量的闭门(公开)的活动和业务咨询以及课题研究等方式充分发挥专家资源的作用,最后呈现的不仅仅是一本纸质刊,更是一个智库型媒体平台。二是内容观点化。它是指在文章内容上要力求全方位多角度,更加强调文章的前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使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评论的属性更加突出,传递的声音更加精准,要敢于“亮剑”。三是视野国际化。这是指要策划更多国际的内容选题,邀请更多海外的专家学者,同时考虑增设英文栏目,加快国际化步伐,最终实现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向中国传递世界的声音。四是功能立体化。也就是说除了纸质刊之外,不断完善电子刊、会议活动、金融家理事会、研究咨询、榜单评选等产品体系,不断更新微信公众号、官网、音频、视频等传播方式和路径,使《清华金融评论》政策解读和建言的功能更加立体化。
3未来与思考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不仅为金融、汽车等行业带来了变革,同样也会对期刊业带来影响。
第一,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为期刊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三个关键要素:数据、算法和算力。一是数据。有海量数据可以呈现主体的行为。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大量数据被记录,目前中国是全世界产生数据量最大的国家。二是算法。好的算法可以从数据中找到决策依据,把大数据变成能够真正应用于决策的小数据。三是算力,海量数据产生后,算力将影响决策时间和效果。
第二,人们接触网络资源的机会大大增加,网络阅读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阅读形式,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新技术下的期刊传播范围得到了扩展和延伸。国际上有很多出版机构在数字化方面已经探索得非常前沿,从其经营收入占比来看,数字化产品收入占比也是越来越高。
第三,目前期刊全行业可能都面临数字化转型的一些困惑。比如数字化出版时的版权问题,期刊内部编审流程线上化规范问题,作者、期刊编辑以及读者三者直接交流是否畅通的问题,综合型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对于多元化传播路径和介质认识不足的问题,运营产品迭代更新速度的问题等等。
特别是当前在疫情倒逼的情况下,我们意识到数字化必然是期刊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不仅是必须的,而且也是紧迫的。因此,今年,我们在发展战略“四化”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化”,即“经营数字化”,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新路径。关于我们未来的发展,我有一些初步的思考,希望跟大家做一个交流。第一,短期内我们希望借助相对成熟的第三方数据平台或自行搭建系统,逐步实现采编审校的线上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第二,逐步构建作者、读者和编辑的“三维社区群”,形成“天下人评天下金融”的互动交流模式,实现内容、观点、评论的有效“众包”。第三,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对于期刊成果评价指标、信息发布的方式以及用户实际需求的挖掘等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转变。第四,需要建立一支具有互联网思维、掌握数字化出版运营模式和工作内容的人才队伍。
上述思考是我个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借此机会向大家报告一下,期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接下来,请各位专家能够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和剖析这个话题。最后,我希望大家在这次研讨会中都有很好的收获,也希望我们的交流互动能够长期开展下去。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