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凌锋:借助大数据让健康公平可及

2018-03-07 10:02 来源:中国网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在正在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我们采访到了全国政协委员凌锋。她就如何持续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促进健康公平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凌委员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网的采访。首先想请问一下您对健康中国的理解和定义。

  凌锋:我觉得健康中国的定义应该是人人享有健康,人人都有健康权利。在医疗中也应该是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获得治疗的权利。

  记者:今年是新医改的第十年,您对这十年医疗健康服务事业的改善和成果有怎样的评价,有哪些比较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凌锋:这十年来,中国政府下了很大的工夫,也在逐年增加对医疗的投资,从百分之三点几到现在将近5%的投资,而且在基层医疗这方面确实也做了很多工作。我走访了很多县医院,它们在建设和硬件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另外医保的覆盖面也达到了95%以上。但是医疗是每一个人在每一个时候都需要的,它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不可能因为投入了资金、购买了机器,医疗水平就上升了,我所到之处普遍反映的是人才的匮乏。所以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其实是保障医疗健康的关键。如果没有足够的医疗人员,没有足够优秀的医务人员,那你有再好的设备、再好的物质条件和硬件都没有用。我觉得最最重要的还是人。

  记者:您作为中国志愿医生边疆行的发起人走访调研过许多边疆贫困地区,对于中国基层医疗卫生的现状,您有怎样的感触?

  凌锋:最基层的地方应该是村医。村医是一个相当于全科医生的、保基本的最基层的单位。医疗当中的保基层应该是在县医院,那是网底。我们已经走访了14个国家级贫困县,我感觉所到之处的硬件条件基本还不错,但是有很多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特别是这些贫困县怎么样做到精准扶贫,防止因病返贫。这其实是要提高县医院治疗的能力,包括对最能够致贫的9类15种大病的处理能力,以及村医的保健能力,这两块我觉得是特别重要的,中国志愿医生所到之处的工作就是针对这两块。我们所有做的工作是五大项,包括调研、解决、带回、培训、联络,最重要的目的是留下一个走不了的医疗队,真正能够做到兜住网底。

  记者:刚才您也提到目前基层在基础设施方面有了巨大改善,但是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人才。对于人才的培养,您有怎样的建议?

  凌锋:现在国家“5+3+X”的人才规范化培训计划已经在实施,只是不可能一下子把全国所有的地方都覆盖,我们建设的步子还是慢了一些,推广的步子也是慢了一些。现在五年多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推广也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从我们神经外科的角度来说,北京市仍然没有普及,只有6个培训点,所以步子实在是有点太慢。另外专科医师培训去年才在3个专科刚刚开始,我们一共是70多个专科,在两年多、将近三年的时间才开放3个专科的培训,你想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对所有专科的覆盖?其实培训是特别重要的,所以在这方面,我还是希望政府能够把步子迈得快一点,大一点,培训多一点。

  记者: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让健康变得公平可及。对于实现健康公平,让健康事业的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您有怎样的建议?

  凌锋:其实健康公平最重要的,当然就是需要用大数据,需要用人工智能,这些技术能够克服很多“人”所受到的限制。比如说边远地区,人不能每个地方都能去到,但是通过网络,可以有远程的会诊、远程的医疗等等。其实这是一种可及,但还不能够达到公平。公平有很多的方面,每一个人在每一种状态下都能够有医疗可及,这是一种公平。另外,在获得基本治疗的情况下,人人获得的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他在天高地远的地方就获得的少等等。医生和病人之间也需要信息的沟通,能够尽量地让信息对称。这种就可以用区块链技术,我们所有的一些医疗文件、医疗记录在计算机中是不肯改变的,这样的话,大家所获得的事情都是公平的、是一致的。

  记者:通过“互联网+”,包括大数据,改善医疗健康服务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措施实现的?对此您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凌锋:大数据本身最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可能会获得每一个人的个体化数据,这会根本改变医生治疗病人的逻辑,或者是思考的方法。现在我们是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治疗),循证医学是基于大概率,可是病人是一个个体,大概率事件并不能涵盖所有的个体。如果有了大数据,每一个人从生下来到老的每一次的检查,每一个疾病的记录等等都可以在数据里,医生就可以根据这一个病人的所有数据去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这一点是最可期待的。

  记者:对于健康中国战略,您有怎样的愿景和希望呢?

  凌锋:愿景当然是人人健康平等,医疗、治疗人人可及。我们希望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开展智慧医疗,使得每一个人医疗可及,获得健康。

标签:

投稿人:zhangxiuqin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