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驾驶、个性化资讯推荐……未来将会是一个“算法无处不在”的社会。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该如何避免算法侵权? 2024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提交了一份提案,尝试为防范算法风险建言献策。他建议强化司法救济,将算法侵权领域纳入公益诉讼法定范畴,未来还应着重将个人在算法应用中的救济权利制度化和规范化。 连玉明还有一份提案聚焦数据要素市场。他建议,在建立“三权分置”数据产权制度基础上,加快探索数据要素“三级市场”,推动数据资产向数据资本跃升。与此同时,他认为既要“数尽其用”,更要保护数权,建议加大立法的理论研究,适时启动《数权法》立法。近日,南都记者专访了连玉明。
算法,曾被描述为一件相当温和的事情——计算过程明确,步骤可控,结果一目了然。近年来,算法通常与大数据结合,通过打分、排序、评级的方式在用户、环境和推荐对象之间建立联系,进行自动化推荐。搜索引擎中的网页呈现,电子商务中的商品推荐,社交网络中“你可能认识的好友”,内容推荐引擎中的新闻推荐等,都是算法应用的丰富场景。
算法,曾被描述为一件相当温和的事情——计算过程明确,步骤可控,结果一目了然。近年来,算法通常与大数据结合,通过打分、排序、评级的方式在用户、环境和推荐对象之间建立联系,进行自动化推荐。搜索引擎中的网页呈现,电子商务中的商品推荐,社交网络中“你可能认识的好友”,内容推荐引擎中的新闻推荐等,都是算法应用的丰富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