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要对数据,信息和知识这三个概念做一个简单说明,这是下文讨论的基础。我们把数据视为客观的符号,是人们行为的历史记录,由数字或文字组成,数据可以是经过处理的,也可以是没有经过处理的。相比之下,信息是主观的,信息意味着相关主体获得了某种认识,数据是否构成信息,构成什么样的信息,都是因人而异。把一堆经济运行数据放在经济学家面前和放在医生面前,对他们来说,这堆数据的信息蕴意是大不同样的。同样的价格数据对不同人而言有不同的含义。
三年前,我曾经以《相信奇迹还是相信逻辑》为题做过一次演讲。核心观点是,从古至今,国人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但形式逻辑偏弱。建议用数据说话,提倡理性思考。今天,我想提出一个问题:在人人都在讲大数据的时代,我们该如何来看待和运用大数据,当大数据不合逻辑时,究竟是相信大数据还是相信逻辑?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领导人对此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总理要求,要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始终抓住“放管服”改革这一牛鼻子,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当下,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和数据技术发展,为政府提高履职能力和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公共事务和自身事务,提供了新的更多的有利条件,也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马云、刘强东等商界大碗相继发表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使计划重新可行的论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信息处理能力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这是否意味着中央计划经济重新变得可行呢?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人类存储数据和计算能力异常庞大,使得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争论再一次兴起。以马云等为代表的一部分商界精英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提升,“未来三十年,计划经济会越来越大”。从理论上来看,马云的论断似乎有一些道理,但实践中又会怎样?
马云在上海市浙江商会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演讲中说了这么一句话,随后,网上就炸开了锅。绝大多数报道用的标题都是“马云:在未来,计划经济会越来越大”,但并没有解释马云口中的“计划经济”究竟是个什么意思
活到马云这份上,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新闻。
徐锭明风趣地表示,互联网时代有四种人,原住民、移民、难民、祸国殃民,我不想做难民,所以我就得学习,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由《中国企业家》主办的“2016年商界木兰年会”于4月10日在北京举行。易到用车网创始人兼总裁周航出席并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