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常州市大数据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2018-08-29 10:11 来源:常州市政府办公室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

  《常州市大数据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8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常州市大数据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和《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苏政发〔2016〕113号)等文件精神,推动常州市大数据工作有序开展,促进社会治理创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利企便民为目标,以资源整合、开放共享、融合创新为切入点,强化数据应用和产业发展,加强安全保障,助力社会治理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加强全市大数据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分类指导,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市场主导的作用,完善大数据发展工作机制、政策措施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努力营造大数据资源、技术、服务、产品、应用、安全等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 共享开放、创新发展。全面推进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统筹政务数据的有序共享与开放,促进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支持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基础平台研发和应用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大数据和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应用,促进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模式创新。

  3. 突出应用、协同发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突出大数据在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领域的应用,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大数据重点应用工程。结合常州市创新发展战略,推进大数据、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等产业协同发展。

  4. 安全规范、科学发展。完善大数据标准规范、管理机制和法规制度建设,有序推进数据共享、数据开放、数据交易与数据应用。增强安全意识,完善机制保障,强化安全管理和防护,保障数据安全。加强数据资产管理和个人隐私保护,维护大数据市场有效性和公平性。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数据观念意识强、数据采集汇聚能力大、共享开放程度高、分析挖掘应用广的大数据发展格局,大数据在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经济转型、民生保障和科技创新等方面作用显著。

  ——基础设施完善,数据资源丰富。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整合和政府数据共享开放取得显著成效,大数据承载能力和政府数据开放达到一定数量级。

  ——政府治理高效,民生服务改善。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机制不断完善,形成 “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工作格局,大数据在城市精细化管理、社会综合治理、为民公共服务等领域应用不断深化,提升民生服务水平。

  ——创新应用活跃,应用体系完善。政务数据与社会面数据融合创新活跃,在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经济转型、民生保障和科技创新方面作用明显。大数据应用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数据驱动下的跨界创新和产业融合高度活跃。

  ——发展环境规范,保障机制完善。建立“政、产、学、研、金、用”一体化合作机制,建立较为完备的大数据相关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大数据相关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完善政务数据共享开放机制,推动政务数据稳妥有序开放和社会数据公开透明流通,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二、主要任务

  按照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围绕当前政务服务的“堵点”、“痛点”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深入推进“五大行动”,最大程度利企便民,提升政府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一)“一网通办”行动

  按照《市政府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常政发〔2018〕69号)的要求,依托政务服务“一张网”,重点梳理全市政务服务事项、公共服务事项,形成规范化、标准化办事指南。加快建成覆盖市、辖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政务服务体系,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形成一网受理、协同办理、综合管理为一体的政务服务架构。实现政务服务减环节、减证明、减时间、减跑动次数,加快政务服务网络化、标准化、均等化,真正做到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从“找部门”到“找政府”转变,提升群众和企业获得感。逐步实现常州市政务服务事项、公共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全城通办、一次办成”。(市政府办、市审改办、市政务办、市大数据管理局等牵头负责)

  (二)“智慧城市”行动

  运用大数据推动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重点推进“智慧交通、智慧综合治理、智慧人社、智慧城管、智慧社区、智慧健康、智慧教育和智慧旅游”八大应用,构建数据驱动的“线下无死角、线上大智慧”城市治理新格局,鼓励条件成熟的辖市、区积极试点“智慧城市”建设,提升政府治理与服务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及时性,提升政府决策、风险防范和城市管理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1. 智慧交通工程

  建设常州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体系,升级提优交通指挥中心功能,建设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城市地面交通智能感知系统,以交通流量监测、停车智能诱导等为突破口,开展车辆识别、交通拥堵研判、信号灯配时优化等交通管理应用示范,全面提升交通管理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精确分析停车收费数据,进一步实现停车场综合监督管理。建设完善的交通智能控制系统,应用交通仿真等技术手段,创新应用交通智能管理手段。优化城市交通出行诱导服务,为市民提供实时路况和交通管理信息,及时发布交通管制、恶劣天气等影响交通出行的提示信息。(市公安局牵头负责)

  2. 智慧综合治理工程

  把大数据、智能化作为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最大的特色手段,实现基础信息一体化采集,条线部门力量资源网上联勤联动。推进多源数据一张网共享,政法综治专业数据、政府部门管理数据、公共服务机构业务数据、互联网数据汇聚整合。市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面向决策、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提供数据智能服务,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通过移动互联采集、信息化联动、大数据研判,做到“问题发现在网格、隐患消除在区县、风险洞察于事前、服务推送到身边”。(市综治办牵头负责)

  3. 智慧人社工程

  推进全市“人社大数据”建设,按照全面信息化、全方位应用、引领业务发展的要求,全面实施金保二期工程,加快建设全市统一规范的基础数据库、全市集中的业务资源信息库、一体化的业务系统平台、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实现“数据大集中、业务一体化、应用一卡通”,打造业务协同、跨区域衔接、线上与线下结合、决策科学、服务高效、监管精准的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推进电子社保卡应用建设,充分发挥电子社保卡身份凭证、信息记录、缴费和待遇领取、结算和移动支付工具等作用,推动实现在人社领域的“一卡多用、一卡通用”。加强“互联网+”服务矩阵建设,打造以常州人社网上自助服务大厅和掌上自助服务大厅为代表的“互联网+”智慧人社服务矩阵品牌。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网站、短信、自助一体机、移动应用等多个信息服务渠道的衔接。(市人社局牵头负责)

  4. 智慧城管工程

  以国家住建部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为引领,打造“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城市治理格局,构建扁平化综合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库,拟定数据规格,完善维护更新机制,打通在管理部门、存储区域、接口协议上的数据壁垒,整合数据资源,实施无条件共享。开展大数据实例化应用场景及辅助城市治理决策分析应用研究。建设常州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运用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打通城市管理各类事件的处置末端,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全流程信息的全面感知、全面整合与全面协同,使所有涉及城市管理的相关部门更加紧密协调联动,力争成为该领域系统建设的全国标杆城市。以“3+1”(市容环境、市政公用、园林绿化加行政执法)为基础,将管理内容、综合治理、考核评价范围逐步向生态环境、城市建设、城乡规划、物业管理、公众服务等相关领域进行有效扩展,实现从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从粗放向精细提升、从数字向智慧升级。(市城管局牵头负责)

  5. 智慧社区工程

  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打造以社区群众幸福感为出发点,为社区百姓提供便利的智慧社区,加快和谐社区建设,实现社区和政府更紧密联系的工作目标。围绕社区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社区业务及社区相关需求为重点,推动社区和政府管理部门、服务涉及机构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社区与政府、管理部门、服务涉及机构之间的协同工作,使社区与政府管理部门、服务涉及机构做到精确定位、精致发力、精益管理和精准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简捷的服务。到2020年,基本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实现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更加完善,城乡社区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市民政局牵头负责)

  6. 智慧健康工程

  完善常州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区域远程医疗、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构建“互联网+”健康医疗信息服务体系,满足居民健康个性化需求,基本形成医保、医药、医疗协同管理的服务格局。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体系和管理办法,整合汇集相关部门的健康医疗数据,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常州)中心,鼓励各辖市、区开展先行先试,有效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开放运用,打造健康医疗产业链新生态,完善数据开放共享支撑服务体系,引导和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与生物医药、健康旅游、健康养老养生、电子信息、健身健体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基本形成政产学研医用一体化发展格局。(市卫计委牵头负责)

  7. 智慧教育工程

  全面启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和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品质,实现教育资源平衡。进一步完善常州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集散、分析处理和应用服务,集教育管理、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及运行保障为一体,并实现与国家、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对接。推进常州市教师发展信息化体系建设,形成教师继续教育、教师年度考核、教师职称评审一站式解决方案,最终能够形成市级教师发展大数据服务,推进优质资源共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在互动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等方案落地。(市教育局牵头负责)

  8. 智慧旅游工程

  建设常州市全域旅游产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市、区、企业三级贯通的旅游行业内部数据采集,集成各通信运营商、信息服务商、旅游电商以及互联网社交媒体大数据,积极接入公安、交通、商务、国土、规划、城管、建设等其他行业、部门的相关涉旅数据,形成常州市全域旅游产业数据资源库。推进旅游信息资源跨地域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实时共享与创新应用。开展旅游行业管理大数据应用,利用大数据实时发布旅游景区(点)舒适度指数,让游客舒适出游。促进市场营销大数据应用,利用线上线下客情数据分析成果,精准推送旅游产品,打造长三角游客目的地城市。(市旅游局牵头负责)

  (三)“数据共享”行动

  加快推进全市统一电子政务外网和政务云平台建设,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市级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推动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信息资源按需共享。建设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制定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数据资源清单,明确数据开放范围,优先发布的高价值数据集。拓宽数据采集渠道,形成由多方参与,多种方式构成的数据资源采集体系。开展各类数据的加工服务和交易探索。

  1. 夯实基础设施,提升业务支撑能力

  加快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和政务云平台建设,统筹大数据基础设施的空间、规模与用能,建立绿色环保、低成本、高效率的市级大数据基础设施。规范重点行业及商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和租赁,进一步提高数据中心异地灾备水平,提升大数据基础设施服务支撑能力。

  (1)完善市电子政务外网建设。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强化网络管理,着力提高网络业务承载能力,安全防护能力,达到三级等保要求,为业务应用、数据传输提供保障。按照电子政务外网接入标准规范,从准入控制、边界防护、安全审计、身份鉴别等方面,对接入的业务专网、终端进行安全防护。开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定级备案和安全测评,建设市级综合安全管理平台并与省级平台对接。(市政府办、市大数据管理局牵头负责)

  (2)加快网络整合和业务系统迁移。推进各类非涉密业务专网与市电子政务外网对接。进一步规范各部门政务信息化应用部署,推进各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和不需在涉密内网运行的业务在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运行。各辖市(区)、各部门新建和续建的非涉密业务应用项目,必须依托市电子政务外网部署。(市政府办、市大数据管理局牵头负责)

  (3)稳步推进部门机房整合。依托现有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集中统一的区域性政务云平台,推动、指导各部门新建或升级改造的政务信息系统在云平台上部署,实现政务信息系统硬件设施设备由部门分散建设管理向全市统建统管共用转变。(市政府办、市大数据管理局牵头负责)

  2. 建设数据资源库,构建大数据中心

  依托市级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立完善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建(构)筑物、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完善电子证照、网上办件等专题信息资源库,依托“信用常州”,建立自然人、企业法人、非企业法人三大公共信用数据库。加强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汇聚融合,构建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资源池,建立大数据中心。

  (1)加快推动各部门将内部分散独立的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成一个“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大系统,为各类政务信息实现汇聚交换和互认共享提供支撑。建设市级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形成统一的政务信息共享交换渠道,并与省级平台对接。依托市级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强化大数据归档管理和登记备份,推进档案数据资源共享利用。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常州市政务信息共享网站,将其作为市电子政务外网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门户,支撑政府部门间跨地区、跨层级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应用,实现各部门政务数据基于市政务信息共享网站的共享服务。(市政府办、市大数据管理局、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负责)

  (2)基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充分利用政务共享数据,进一步发挥常州市数据开放平台功能,以公共数据资源目录和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拓展数据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政府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原始性、可机器读取、可供社会化再利用的数据集向社会开放,丰富完善数据开放清单和数据接口,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开发利用。逐步取消政务部门进行的有偿性数据资源开发经营活动,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市政府办、市大数据管理局、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负责)

  3. 鼓励与社会数据共享共用,促进融合创新与交易流通

  开拓数据采集渠道,形成由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参与,行政收集、网络搜集、有偿购买、无偿捐赠、传感采集等多种方式构成的数据资源采集体系。支持公益性数据服务机构发展,鼓励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参与公益性数据资源开放项目。(市政府办、市大数据管理局负责)

  (四)“平台优化”行动

  按照共建共享的要求,推进政务服务平台整合优化,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品质。

  1. 完善“12345”政府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12345”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将“12345”作为政府统一对外的公共服务电话号码,加大对行政部门公共服务热线、投诉举报电话、短信及网络等服务资源的整合力度,真正实现统一受理、统一服务、统一督办、统一考核,做到群众和企业诉求“一号响应”。(市政务办牵头负责)

  2. 推进政务微信平台整合。全面整合全市公众微信号,面向市民的服务纳入“常州12345”微信公众号,面向企业的服务纳入“常州政企通”微信公众号。充分发挥“常州发布”作用,整合全市对外发布信息系统,将全市对外宣传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全部归并进入“常州发布”。(市政府办、市委宣传部、市政务办、市大数据管理局牵头负责)

  3. 推进“我的常州”APP建设和推广应用。以信息惠民为宗旨,以“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为基础,以发布政务权威信息为核心,整合部门在线办事服务,推进手机端与业务系统的无缝对接,建设“我的常州”APP并推广应用,为企业和市民提供移动办事服务及信息实时查询。推广使用电子实名卡,逐步实现“多卡合一,一卡通用”。(市政府办、市大数据管理局牵头负责)

  (五)“智造产业”行动

  到2020年末,全市智能制造形成“以智能装备为关键支撑、碳材料产业加速成长、优势产业加快做强、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的基本格局,智能制造装备和先进碳材料等产业全国领先。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重点提高智造水平,提升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拥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标准和知名自主品牌,建设一批企业新型研发机构,集聚一批高端产业技术研发人才。工业基础持续夯实,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的发展方向、主要目标和实施路径进一步明确,智能装备制造基础能力进一步提高。促进两化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进一步提。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配套紧密的产业集群和制造园区。(市经信委、科技局牵头负责)

  三、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市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全市大数据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负责统筹各领域大数据的整合、开放共享和开发应用,统筹大数据年度重点工作的组织推进、督查考核和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室,主任由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兼任。完善健全大数据发展建设工作机制,形成政府统筹、市场主导、多方联动、优势互补的大数据发展格局,促进大数据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各项促进大数据发展的政策,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共享与开放、政府治理和民生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产业发展等大数据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多元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引风险投资、私募基金。

  (三)健全制度规范

  建立和落实数据共享开放规范标准,研究制定大数据共享、开放、交易、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实现对数据资源采集、传输、存储、利用的有效管理,防止数据泄露和非法使用,保障数据共享和开放安全有序进行。

  (四)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对大数据高端人才和团队的培育和引进,逐步培养大数据实务型、专业型人才。依托高校院所和社会办学机构,不断提高大数据发展人才素质,为加快政务大数据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五)强化考核监督

  建立健全以数据资源为核心的信息化工作考核评估机制,完善大数据建设考核评估方法,依托行业权威的大数据发展研究报告、大数据发展指数等评估体系,对全市大数据发展水平进行考核评估,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

标签:

责任编辑:bozhihua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