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数据发展的态势与特征

2017-07-13 17:07 来源:领导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随着相关的基础设施、产业应用和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大数据已经不是少数科技极客眼中的“新领域”,而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了解。目前,大数据以爆炸式的发展速度迅速蔓延至各行各业。伴随各国抢抓战略布局,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以及资本的青睐及投资,使得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大数据已经进入了从概念推广到应用落地的关键转折期。

  数据战略

  大数据全球战略布局全面升级

  发达国家期望通过建立大数据竞争优势,巩固和加强领先地位。美国作为大数据发展的策源地和创新的引领者,最早正式发布国家大数据战略。美国政府在2012年3月发布《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Big Data Research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将大数据提升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应用在科研、工程、教育与国家安全上,该倡议一出台便立即得到多个联邦部门和机构的响应。随后,美国政府又在2016年5月发布《联邦大数据研究与开发战略计划》,围绕人类科学、数据共享、隐私安全等七个关键领域部署推进大数据建设的相关计划。

  之后全球各组织、国家都纷纷在大数据战略推进方面付诸积极行动。以欧盟为例,在2011年发布《开放数据:创新、增长和透明治理的引擎》后,又出台了《数据驱动经济战略》,着力开展对开放数据、云计算、数据价值链等关键领域的研究。澳大利亚、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也相继推出大数据战略。

  澳大利亚政府于2011年5月和2013年8月先后发布《国家数字经济战略报告》与《公共服务大数据战略》(Australian Public Service Big Data Strategy),为国家大数据战略发展确立了基本原则与政策指导。

  英国的数据能力战略注重强化数据分析能力。该国商务、创新和技能部在2013年10月发布《英国数据能力发展战略规划》,对数据能力的定义和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指导,以大数据分析为突破点提高国家和社会的大数据研究应用水平。

  日本于2012年7月发布《面向2020年的ICT综合战略》,又于2013年出台新IT战略——“创建最顶尖IT国家宣言”,以大数据应用开发为主要战略方向,通过新技术革命带动IT产业与传统的产业协调发展,助力地区联动、民本高效、安全开放的高水平信息社会建设。

  同处亚洲地区的韩国,也积极推行了“创意经济”计划,以孵化信息通信技术(ICT)与融合领域有潜力的新兴企业和项目为抓手,催化互联网相关产业的发展。早在2011年韩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院就曾提出“大数据中心战略”以及“构建英特尔综合数据库”等计划,设计未来发展路线,2013年韩国政府又率先宣布建设首个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全行业数据中心。

  对比世界各国的大数据发展战略可以发现三个共同点:

  一是政府全力推动,同时引导市场力量共同推进大数据发展;

  二是推动大数据在政用、商用和民用领域的全产业链覆盖;

  三是重视数据资源开放和管理的同时,全力抓好数据安全问题。

中国加快构建大数据战略体系

  中国敏锐地把握了大数据的兴起及发展趋势。在短短几年内,大数据迅速成为我国社会各领域关注的热点。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作为一种前瞻领域的战略意义,并在近几年加快推行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工作,启动未来促进大数据发展的数据强国计划。

  2015年8月

  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全面推进我国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

  2015年10月

  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大数据”写入会议公报并升级为国家战略。

  2016年3月

  国家在出台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再次明确了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的重大价值,提出要加快推动相关研发、应用及治理。

  2017年1月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正式发布,全面制定了未来五年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计划,为“十三五”时期大数据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确立了目标与路径。

  地区大数据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在《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发布之前,广东、上海、贵州等地率先开展了大数据地方政策的先行先试。

  广东省经信委在2012年底拟定了到2020年完成“智慧广东”基本建设的构想,并将其写入《广东省实施大数据战略工作方案》。

  上海市科委在2013年7月12日编制发布《上海推进大数据研究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为该市大数据发展建立了具体目标,以及若干保障措施与推进机制。

  2014年2月25日,贵州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和《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提出了大数据产业的三阶段发展路径。而在《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发布后,各地政府加快跟进。截至2017年2月,全国有28个省份出台了与大数据相关的政策文件。

  2016年2月25日,贵州获批设立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同年10月8日,包括京津冀、珠江三角洲、上海、河南、重庆、沈阳及内蒙古在内的7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获批。第二批获批的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共分为跨区域类、区域示范类及大数据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类。在这两批次的试验区建设中各地探索和总结的经验做法,将对东、中、西、东北四个区域的大数据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对各地区的数据共享、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也极具参考价值。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地区大数据发展的梯次格局初步显现。北京、广东、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基础完善、人才优势明显,成为发展的核心地区;而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贵州、重庆等地,通过战略创新形成先发优势,政府积极实施政策引导,引进大数据相关产业、资本与人才,也在区域竞争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见图1)。

blob.png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数据资源

  人类将迎来“数据核爆”

  从计量的角度看,PB级(Petabyte级,帕字节,10的15次方字节)是大数据的临界点。根据IDC《数字宇宙报告》,2020年以前全球数据量将保持40%以上的指数增长速度,大约每两年翻一倍。到2020年人类拥有的数据量以ZB(zettabyte,泽字节,10的21次方字节,1ZB=1048576PB)计量,数字宇宙规模将超出预期,达到40ZB(见图2)。仅就数量而言,40ZB的数据相当于地球上每个人产生5200G数据,如果存入现有的蓝光光盘则对应着200张光盘。而随着中国大数据的全面发展,中国产生数据占数字宇宙的比例,将从2012年的13%上升到2020年的21%。

blob.png

资料来源:36氪研究院,《大数据服务行业研究报告》

  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资料

  与农业时代的土地、资源及劳动力,工业时代的技术与资本不同的是,数据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全新的生产资料。在互联网没有出现之前,数据就已经存在,但互联网的发展才使数据流动和利用变得更为容易。数据用于记录、反馈和提升互动体验,过往杂乱、无用、静态的数据因为流动而变得鲜活,数据拥有了生命,能够用于量化决策与预测。发掘数据价值的技术成本降低,数据可以用于全局流程及价值优化,并且实现真正的数据业务化,产生新的社会经济价值。

  判断数据价值成为数据管理的核心能力,数据总量的爆炸性增长也给存储、分析和使用大数据带来挑战。据统计,当下世界各大公司存储的数据中有半数以上是价值模糊的暗数据,在总体数据中的占比达到52%;此外还有大约33%的历史数据处在难以发掘的尴尬处境,或是失去了时效性,或是难以进行二次利用,又或是价值含量过低。因此,除数据总量构成的挑战以外,大数据自身所包含的模糊性、时效性以及冗杂性,都无不对海量数据的价值挖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数据规模从PB到ZB量级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开发者与决策者加快对大数据处理技术和分析能力的研究。

数据流动

  跨境数据流推动全球化进入新阶段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发布的《数字全球化:新时代的全球性流动》(Digital Globalization:The New Er8of Global FIows)报告提出,“2008年以来,在全球商品流动趋缓、跨境资本流动出现下滑的趋势下,全球化并没有因此而逆转或停滞。相反,因为跨境数据流的飙升,全球化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根据该报告关于全球化各类要素流动的比较,在2005—2014年间,全球数据流从4.7TB达到211.3TB,增长了43倍(见图3、图4);与之对应的全球商品流从10.6万亿美元增长到19万亿美元,全球服务贸易流从2.5万亿美元增长到4.9万亿美元,全球资本流(外商直接投资)从1.39万亿美元增长到1.63万亿美元,均远低于全球数据流的增长。

blob.png

资料来源: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数字全球化时代的五个关键问题》

blob.png

资料来源: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数字全球化时代的五个关键问题》

  研究发现,从1995至2013年10多年间,上述流动共拉动了全球约10%的GDP增长,仅2014年总价值便高达7。8万亿美元。其中数据流直接创造的价值为2。2万亿美元(占总值的近1/3),高于外商直接投资;此外,数据流还通过间接促进其他类型的跨境交流,为全球经济创造了2。8万亿美元的价值。因此,综合考虑其直接和间接作用,数据流对GDP的贡献已超过全球商品贸易。在短短的十几年间,跨境数据流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到增长至此,实在令人惊叹。

  数据开放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有研究表明,开放数据将能够帮助G20国家在5年内实现1。1%的GDP增长,而单这一项带来的增长就已占到了G20国家5年GDP增长总目标的50%。面对开放数据所能带来的巨大潜能,中国也正推动全国范围的数据开放。2015年8月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是中国第一个明确推动数据开放的国家层级政策文件。纲要提出要在2017年底前形成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在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到2020年逐步实现交通、医疗、卫生、环境、气象、企业登记监管等领域数据向社会开放。

2017-07-13_175711.jpg

数据来源:数据观

  从中央层面看,各个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与开放工作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搭建任务迈上了新台阶。现今约有13个不同领域的部门实现或拟订了数据交换共享,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提高了超过100多个部门的信息利用水平,涉及的中央单位数量达到118个,涵盖全国性的业务系统数量达到47个,同时辐射带动了地方各省、市、县下设的14。4万个单位。

  从地方层面来看,以上海、北京为代表的地方政府自2011年便陆续启动了自己的开放数据计划。截至目前,已有10余个地方上线开放数据门户。

  构建交易平台成为促进数据流通主要举措

  拥有大量数据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以及商业机构希望让各自手中的数据流动起来,并且通过可以公开交易的场所,掌控数据获取的有效性和成本。大数据交易平台建设恰好为数据流动、价值变现以及安全保障等一系列数据交易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近年来,贵阳、北京、武汉、上海等地纷纷启动了大数据交易平台建设。在2015年及之前,北京、贵阳市成立了大数据交易所,湖北省成立有长江、东湖两家交易所,加上河北与陕西的西咸新区,共有6家大数据交易所投入运营。2016年,江苏、浙江、上海以及哈尔滨等地也纷纷参与交易中心的筹建,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底已达到16家。据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数据交易白皮书》显示,我国的大数据交易市场在2015年的规模在33。85亿元,预计到2020年或将提升至545亿元。

  数据产业

  大数据产业核心层将保持40%的增长速度

  目前大数据产业的统计口径尚未建立,对于我国大数据产业的规模,各个研究机构均采取间接方法估算。通常认为,大数据产业核心层主要是指围绕大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和挖掘等环节所形成的产业链条。它为全社会大数据应用提供数据资源、产品工具和应用服务,支撑各个领域的大数据应用,是大数据在各个领域应用的基石。来自在线调查公司Statista的数据显示,在经历了快速增长期后,全球范围内的大数据服务进入了平稳增长的阶段。

  2015年全球大数据产业规模将近150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4。2%;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为160亿元,仅占全球总规模的10。7%,但同比增长率为64。9%,是全球增长率的2。7倍。预计2015年至2018年全球大数据产业的复合增长率为21。8%。由于中国大数据行业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期,36氪研究院认为2018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将超过500亿元,2015年至2018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7。0%,是全球复合增长率的2。2倍(见图5、图6)。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未来两年内大数据核心产业还有着40%上下的高增长空间。

blob.png

资料来源:36氪研究院,《大数据服务行业研究报告》

blob.png

资料来源:36氪研究院,《大数据服务行业研究报告》

  2015年,中国信息产业收入达到17。1万亿元,其中软件业务实现收入4。3万亿元,相比之下,大数据目前的产业规模占比还非常小。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的研究结果显示,通常需要花费20到40年时间,才能让一个产业从“实验室”走出并发展到百亿美元的规模。从大数据产业走势来看,在开始的2-5年产业规模并不是很大,发展初期产业的规模常常低于人们的预期。在盈利模式模糊、技术发展不成熟的情况下,许多决策者受环境影响而判断力不足,一方面对于短期发展盲目乐观,发展一味求大、求快;另一方面又对未来缺乏长久计划,政策、计划持续性差,这两种问题都需要尽量避免。

  大数据产业规模2020年要突破1万亿

  目前,大数据产业已超出了信息产业的范畴,其广义范围涵盖到关联层与衍生层各大领域的应用。从2017年1月发布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所使用的大数据产业范围的广义范畴来看,其定义首先包含了围绕数据的采集、存储、加工等一系列经济现象,同时还涉及数据资源本身和相关硬件的产销环节,此外,信息技术服务也可以归纳在内。规划提出,到2020年大数据产业要突破1万亿的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要达到30%。

  结语:

  纵观人类发展文明史,过去的100年是把人变成机器的工业文明史,未来100年将是把机器变成人的数字文明史。在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的进化中,大数据作为一种新能源、新技术和新的组织方式,正成为决定未来的核心要素。中国大数据发展已经进入了从概念推广到应用落地的关键转折期。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