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公交集团同时发布前期实验效果:2016年9月以来,43条公交重点线路根据大数据“矫正”了发车时刻表,各类行车间隔投诉建议下降了45.9%,乘客总体投诉建议下降了64.7%。
近年来,“不准点”几乎成为公交收差评的最直接原因。一位公交司机直言:“路上车越来越多,有时候一个小剐蹭就能堵住一串儿公交车,特别是早晚高峰时段,中途站计划运营间隔很难有准谱。这就带来了个别线路乘客等车时间较长,部分时段车厢满载率较高等问题。其实,我们心里更着急。”
交通部门此前曾经发布过一组数据,由于拥堵,北京每天有6000多趟车次损失在路上,造成了公交速度慢、乘客等车难的现象。而一旦逢单双号限行,公交的准点率会大幅提高,从百分之七八十增长到90%以上。
去年9月,公交集团选择乘客意见建议比较集中的43条线路启动大数据分析,依托新版智能调度系统的专业分析工具,通过对GPS基础数据、北斗数据的多轮筛选与综合计算,确定了全时段的准确周转时间,并按照标准发车间隔、实际周转时间和满载率三项标准,重新编制行车时刻表。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直言:“与以往通过调度员实地目测,凭借客运量和传统经验编制的老时刻表相比,依托大数据编制的新行车时刻表,决策依据更广泛,运力配备更加吻合客流需求,计划编制更加贴近实际路况,从而实现高峰发车间隔及高峰满载率均得到有效控制。”
经过半年的运营试点,43条线路配车数达到1425部,增长了20.56%。每辆车的出发时间经过精准计算后,更多运量被释放:全日计划车次由12068次增加到13308次。
随之而来的是吸引力提高,客运总量同比增长5%。各类行车间隔投诉建议下降了45.9%,乘客总体投诉建议下降了64.7%。
昨日起,大数据“矫正”发车时刻表的公交线路再添18条。其中包括88路、321路、587路、968路、专112路等。
未来几年,大数据将成为公交线路发车时刻表的“准心”。运营部门计划利用5年,依托GPS数据分析结果,在进一步优化线网布局的同时,实现所有运营线路时刻表的重新编制。“乘客也可以利用‘公交e路通’等APP实时查询公交的到站信息,等有谱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