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大数据体系建设是继数字环保、环保云后,生态环保信息化水平的又一次跨越性提升。贵州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开展生态环保大数据建设的意义重大。
为确保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的长期稳定运行,需建立有相应的日常运营维护管理机制。突出管理和服务并重。运营维护机制包含平台运行管理流程的制定、软硬件设备的运行维护、用户服务、日常数据保存与备份、平台完善与升级及其它紧急情况的处理,确保大数据平台的故障防范、问题解决,稳定、良好运行。
在责任分工和经费落实上,应建立直接负责的生态环保大数据建设领导小组。各相关业务数据信息化任务,由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建设,环保大数据专业办事机构负责“合规性审核、合标性审核、数据接入有效性审核”,财务部门则“负责资金审核、预算评审,法规处负责法律审核”。
生态环保大数据建设内容丰富,系统架构复杂,牵扯部门多,技术要求高、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投资巨大。因此需要在制度、资金、技术、人才方面加以保障。
为了顺利推进大数据建设,在制度上必须加以根本性保障。首先,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措施。建议将生态环保大数据建设工作作为常规性问题,在“贵州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定期进行讨论,形成“贵州生态环保大数据建设成员单位会商制度”,进一步加强生态环保相关职能部门、机构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其次,要加强生态环保大数据相关“规范”“标准”制定和执行,形成制度,持续提高数据的“有效性”。尤其是各级环保信息化建设的专职部门,建立和严格执行环保数据的“合规性”“合标性”“合法性”“有效性”审核,严把数据质量关。第三,要建立“以奖促建”“以奖代补”的生态环保大数据建设资金保障制度,支持省以下各级地方政府建立生态环保大数据系统。优先安排国家和省级大数据试点示范项目经费,资助地方政府重视、前期工作基础扎实、建设内容符合规范标准、大数据建设成效显著的部门和单位。
持续加强资金保障是顺利推进全省生态环保大数据建设的前提条件。由于生态环保大数据建设的公益性质突出,支撑相关建设资金目前主要依靠的是各级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因此,建议优先将生态环保相关信息机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在财政专项经费方面,确保资金使用在网络与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相关系统升级改造、信息化能力提升等方面。生态环保大数据建设在技术研发、工程试点示范方面经费需求旺盛,技术研发的投入方面,加强科研管理部门生态环保数据科研项目立项工作,支持和鼓励“产学研”结合技术研发模式,通过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三方合作,加强生态环保科研项目引领作用,切实解决贵州生态环保大数据建设中遇到的科学难题。
持续加强网络安全设施、计算机硬件安全设施、计算机软件安全设施、数据安全设施建设、内外网分体建设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生态环保大数据内网应用的安全信任机制和授权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落实信息安全快速响应机制;建立容灾备份机制和灾难恢复机制;建立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制度;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信息安全责任体系,落实各部门信息安全措施。环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成后将保证大数据平台的安全、业务系统运行安全、计算机网络体系的安全、数据共享的安全、信息发布的安全。制定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的运行管理流程,确保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的长期稳定发展。遵守信息系统日常运行制度,及时更新维护各类信息、加强信息系统日常应用。实施软硬件设备的运行维护、用户服务、日常数据保存与备份、平台完善与升级及其它紧急情况的处理,确保大数据平台的故障防范、问题解决,稳定、良好运行。
依据生态环保大数据建设需求,在全省有关大数据建设规划中,编制并实施人才队伍建设任务,人事、财政、环保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合理设置生态环保大数据建设的人事安排指标。着力打造贵州生态环保大数据研究平台,吸引和集聚一批大数据工具(计算机与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研发专业人才、生态环保专业人才、地理信息系统研发人才,促进学科交叉,提升生态环保大数据专业水平。形成各级各部门生态环保信息维护人员培训提升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采用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各级环境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加强各级环境信息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特别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各级环境管理工作人员和环境信息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
通过“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国际大数据博览会”和其它在黔举办的生态环保和大数据相关论坛,吸引并借力国际国内政府、科研单位和企业智力支持,高起点、全方位提升贵州生态环保大数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