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精准医学计划实施,我国涉及精准医学诊断、药品、医疗器械的产业也将稳步增长。目前全球精准医学市场规模已经突破400亿美元,预计2015—2020年,全球精准医学市场规模还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增速则可能超过20%。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勾画了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蓝图,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
对于老百姓来说,发展精准医学更能够惠及民生,特别是它可以为遏制医疗费用上升提供技术支撑,在降低社会总的医疗花费方面有潜在价值,无疑,这有助于缓解老百姓“看病贵”的难题。
过去,疾病治疗往往是围绕着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治疗这一主线开展的,以症状出现、影像发现病灶为起始,很多恶性肿瘤发现时为时已晚。但通过精准医学,则可以利用“液体活检”技术,检测血液中是否出现肿瘤脱落的微小DNA片段,得到是否患癌的信息。这些检测只需简单的抽血就能完成,可以在健康体检中进行。
同时,精准医学还能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减少无效和过度医疗。肺癌患者的靶向药物,如特罗凯、易瑞沙、埃克替尼等,相对于传统化疗可以明显延长无病生存期。但并不是每位患者都适合,只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患者才可能有较好效果,这就要靠检测基因把这些适合靶药的患者筛选出来。
精准医学还能降低由出生缺陷引起的家庭负担。生育健康的宝宝,关乎每个家庭的命运。但是目前出生缺陷发生率仍很高(估计5.6%),每年新增约90万例,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全面二孩政策对出生缺陷预防提出了更高挑战。解放军总医院为一对聋人夫妇进行胚胎植入前的耳聋基因诊断、胚胎着床后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最终诞生下听力正常的婴儿,成为我国首例阻断重度遗传性耳聋的成功案例。
当然,发展精准医学,机遇挑战并存。尽管精准医学为未来健康产业提供了颠覆性的技术手段,但我们也要用谨慎科学的眼光审视精准医学,认识到精准医学在当前还有很多未解的问题,其基础技术研究和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现阶段我国基因测序的仪器设备、相关试剂以及靶向药物绝大多数需要进口。我们必须要实现精准医学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国外底层核心技术壁垒。
其次,随着精准医学的提出,大批基因测序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还不规范,测序的结果和质量参差不齐。我们可以参考其他国家做法,制定各种培训、认证、审查、批示、监管规程,规范基因测序市场,持续行业良性发展。
再次,基因测序的结果是海量数据,一个人的数据有时就超过10GB,要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有意义的关键信息十分困难。我国现阶段对测序报告进行分析和解读的高素质专业人员的需求仍十分巨大,提供高质量的遗传咨询和健康管理服务市场仍有很大空间。
最后,我国大型综合医院拥有大量的病例,但医院之间缺少收集、存储、分析、分享大数据的标准流程和数据网络。精准医学的医院应建立国际标准的临床样本资源库和共享数据网络平台,夯实精准医学的基础,实现医疗资源集约化管理与高效利用。
总之,积极稳妥推动精准医学研究、发展精准医学技术,可以提升国家生物医学领域的整体实力,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为民众带来更多健康红利。此外,还可以降低社会医疗支出,扩大国内企业在精准医学市场份额,实现健康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更多“健康”保障,为健康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