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明文规定政府预算必须向社会公开,并接受群众监督。仅管法律法规面面俱到,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放纵不为”。预算公开的内容避重就轻,百姓雾里看花,无法准确了解政府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更有甚者,公然逃避责任,不公开预算信息。
过去,由于信息闭塞,政府预算有了钻漏洞的机会。政府预算的公开网址呈无效链接,即使进入有效链接网站,预算公开的图片下载下来大多模糊不清,加大了群众查阅的难度。再者就是,预算的公开报告质量低,缺少诚意。预算条目表述得太笼统。细目信息不详,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众所周知,预算审查的程序很复杂,必须经过财政一审、政府二审、党委三审、人大四审,最终才能拨发预算资金。链条漫长,时间紧,任务重。加上一些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资质,在审查过程中难免出现不细致的差错。这就需要广大群众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信息化功能,积极推进政府预算公开透明。
大数据通过网络实时排查,督促主管部门在有效期限内整改无效网址和不清晰的预算图片,方便群众监督。百姓通过上网查阅往年的预算报告和相关款项的执行情况,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大大提高了预算执行监督的时效性。
有了大数据,政府不公布预算报告,不再是无关痛痒的小事。通过披露预报和数据提醒,能够将报表性监督转变成数据性监督,准确查出不按规定公布预算报告的政府部门,法律将对这些违规部门严惩不贷。
大数据还设定了预警指标,政府的预算一旦超过超标上限并会受到警告。能够有效制约政府乱动用预算经费的行为,同时也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表现,改良作风、廉洁从政。
大数据实则是一种倒逼机制,通过信息化的数据管理和监督,增强了预算执行的刚性,有利于推进政府预算公开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