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批入选46个中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之一的工程机械企业,三一重工率先完成智能制造转型,成为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标杆样板。
曾经,三一重工与其它企业一样运用离散制造的方式进行加工生产,这种制造模式分散且独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予以配合,才能完成产品的生产制造。随着人工成本的提高,工程机械行业的深度发展,这种制造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高质量的发展需求。
十年前,三一重工认识到物联网在工程机械行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开始对工程机械物联网核心部件及相关技术开展研究。三一重工成为国内首个在工程机械行业应用GPS系统的企业,可实现对全球设备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诊断处理和企业生产管理等。
自2008年开始,三一重工开始构建“终端+云端”工业大数据平台,积极探索大数据在提升工业效率上的应用,提出建设设备远程管控数字化工厂,开启了智能制造领域的探索。2016年,在被确定为《中国制造2025》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一年后,三一重工给国家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如今,湖南长沙三一重工总部占地10万平方米的18号车间被分为装配区、高精机加区、结构件区、立库区、展示厅、景观区六大功能区域,厂房规划全面应用数字化工厂仿真技术进行方案设计与验证,此举大大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及布局的合理性。
尤其是在生产车间里,每一次生产过程、每一次质量检测、每一个工人的劳动量都被记录在案;65名工作人员可实现140台机器人同时开工;车间的每一条生产线可以同时混装30多种不同型号的机械设备,能支撑100亿产值,做到5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1小时下线一台泵车。在立体仓库里,几辆AGV小车犹如无人驾驶汽车一般,能自主将配件运送至相应的位置,“嘀”一声扫描后,显示屏便出现了图纸和操作指南。
另外,在信息控制中心,三一重工通过远程控制系统,可以对数千公里外的挖掘机进行精准定位,并实时监控机器的运行状况。同时,每台机器通过控制器、传感器和无线通讯模块,与物联网大数据后台连接,每一铲、每一个动作都形成了数据痕迹,从而构筑起三一重工的大数据基础。
事实上,三一重工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得益于其打造工业物联网平台。三一中国对所有出厂设备都安装了工业智能网关,同时为售后服务车辆和服务工程师也配备智能终端或智能手机,将设备和服务资源“连接”了起来。最终,三一重工持续8年共计投资10亿元人民币,通过工业物联网平台实现全球范围内二十多万台工程机械数据接入。
据三一重工高级副总裁贺东东介绍:“这套系统最初是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而构建的,如今,又能为三一重工的生产和销售提供关键数据参考。我们能够知道每个市场的市场热度,就对于指导我们做销售预测,做生产预测就有很大帮助,而且不同型号、不同产品的使用趋势的变化,会帮助我们判断哪些产品在未来做重点开发,哪些相对来说要减少。”
在中国政府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中,智能制造被确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因而,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认为公司今后发展将从两个方向进行:“一个是产品的智能化,这是我们的一个方向;另外是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这是一个方向,就是说生产线是智能的,它有自我判断、自我检测、自我修正、自我改善的能力,有对外部环境的响应能力,这个是将来的方向,三一会从这些方面去努力。”
目前,三一重工海外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45%,产品已销售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一重工正在大力推进“大数据”、“物联网”,成为了中国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代表。在未来,三一重工或将进一步大幅提升国际化水平,让全新的“中国制造”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