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修复需要大数据支撑(委员手记)

2016-11-16 08: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t01e4a22887e360ef0f.jpg

全国政协委员 王召明

  近年来,我在内蒙古草原调研时发现,由于我国畜牧业所需的优质牧草缺口较大,农牧民种植牧草的积极性很高,但究竟该种些什么、怎么种,缺乏科学指导和数据支持,常常出现种植失败,造成经济损失,也影响了草原的生态建设。还有一些地区,为了绿化生态,选择了进口的草种,这些进口的植物,因为来自异国他乡,种植后水土不服,既耗水又不易成活,后期维护成本高昂。

  搞草原生态修复,种树种草不是目的,目的是把生态系统变好。一块草地要种什么草、怎么种,必须有章可循,有典可查。新时期下,要科学地保护和修复草原,就必须重视大数据的应用。在实践中,要修复某一块草地,必须掌握某一区域的年降水量、土壤特性、适种草种等一系列生态数据,生态建设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

  我到内蒙古阿拉善盟调研时了解到,阿拉善是京津地区的风沙源,那里年降雨量才30到50毫米,属于典型的干旱区,要搞好那里的生态,一般的植物难以存活,必须选用最抗旱的植物。大自然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不管自然环境如何恶劣,总有适地适情的乡土植物。我在阿拉善左旗发现的沙冬青,就属于这样的乡土植物,这种草曾经和恐龙处于同时代,堪称植物界的活化石,具有耐寒耐旱的超强生命力,气候剧烈变迁,他们也顽强地存活了下来。

  基于这样的调研,我们的科研人员开始大规模繁育和推广沙冬青这样的植物,让优良草种为生态建设服务。同时,我们也掌握了该地最适合生长的植物种类和环境信息,以企业为依托,建成了草原大数据平台,集成了内蒙古地域范围内的土壤、水资源、气候、植被和微生物等方面的基础数据,这些数据与地理信息进行有机结合,为草原生态修复提供精确导航。

  有了大数据平台,农牧民在电脑上锁定地图一点,平台就会给出这一地理位置最适宜生长的植物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样的配比,以此为依据,很多农牧民就直接选购草种种草了。通过大数据,农牧民能快速掌握适合本区域的牧草品种及种植技术,可以提高牧草产量,降低运营成本,并减少对草原生态的影响。

  近年来,我们依托企业在内蒙古建立了9个种子基地和繁育基地,借此快速获取这些数据。但这项工作仅仅依靠个别企业单打独斗是不够的,中国广袤的国土面积上,新疆、西藏、青海和云南等地方,同样也需要建立这样的草原大数据平台,来指导我们的生态修复,为此有两方面建议。

  广泛收集各地草原的土壤、水资源、气候、植被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与地理信息进行空间叠加分析,为生态修复提供大数据模型;对于在畜牧业生产、管理、产品流通等方面产生的信息和数据,也要进行系统地采集;而且,这样的数据采集和信息普查,应该持续进行,因为土壤里的植被情况是动态变化的,数据库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我国草牧科学领域的相关科研院所为保护草原生态的问题,做过多年探索,取得了众多科研成果,可这些成果分属于各自的科研单位,没有向生产应用转化,不能与市场有效衔接。应该对这些数据进行系统地挖掘和分析,对草原生态修复的方向和理念做准确的预测和研判,并充分吸纳到这个大数据平台里,造福全国甚至全球。

  可以这样说,建设好草原大数据平台,就是编修一本建设草原的工具书,让我们的草原生态修复事半功倍。

  (潘 跃整理)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