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热潮下,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迎来扩员。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中央网信办发函批复,同意在上海、河南、重庆等七个区域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这也是继贵州之后第二批获批建设的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其布局也从西部向中部和东部延伸。
上海属于四个区域示范类综合试验区之一,总体定位是,积极引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四大板块”发展,更加注重数据资源统筹,加强大数据产业集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经济提质增效。
分管信息化推进和大数据发展的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表示,希望试验区的获批能够在上海引发新一轮的“大数据热”。
近期出台大数据发展细则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第二批试验区申报竞争激烈,江苏等省市也参与申报,但最终没有获批。邵志清还曾前往北京进行沟通和争取,向有关部委说明上海的申报目的和发展基础。
上海市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大数据发展处)处长张英告诉记者,前期国家在审批时也对上海进行了反复的调研和考量。
张英说,大数据是新一轮信息化建设中重要发展方向。试验区获批后,上海在信息化推进和智慧城市建设上,都会有新的发展。同时,这对上海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和城市精细化治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机会。
上海大数据发展的优势在于信息化技术发展好、数据资源丰富和相关产业集聚等。上海目前已经拥有3900万就诊人群健康档案和4800万张交通卡,每天产生超过30GB的交通数据。
在复旦大学副教授、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看来,上海成功获批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依靠的是此前探索取得的成绩,试验区获批说明上海在大数据方面的努力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肯定。
郑磊告诉记者,上海大数据发展启动较早,上海繁荣的工商业能为大数据提供运用基础,也集聚了大数据企业和玩家社群,能够建立起生态圈。更关键是,政府政策要推动和促进生态圈的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上海在公共数据的共享开放上领先全国。早在2012年6月,上海就设立全国首个政府数据服务网站——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囊括经济建设、城市建设、资源环境等11大类数据。
此外,上海已经连续两年举办上海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在交通、城市安全等领域开放了上千GB的数据。上海即将发起和设立大数据产业投资基金,大数据交易中心也于今年4月挂牌成立。
张英说,上海近期会出台大数据发展实施意见,将围绕科创中心和自贸区的建设来推动大数据发展。在技术上面,会进一步加大大数据技术创新。在数据开放上,围绕政府数据以及自贸区监管等政府治理方面,加大力度推进数据共享、开放和应用。同时,上海也考虑了长三角区域的辐射联动。
在大数据试验区的建设中,上海也面临新的挑战。
在信息化发展中,上海并非没有危机感。例如,上海一直面临“上海没有马云”的质疑,BAT等知名互联网企业也都不在上海,上海在信息化发展上缺少能够起到引领作用的民营企业。
郑磊认为,上海面临的障碍集中在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政策的问题是全国性的,即国内关于大数据使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都非常薄弱。对于想要先去发展和使用大数据的地方,受政策滞后的影响会很大。
而在管理体制机制上,上海需要更有力的协调和统筹安排,但问题是政府内部调整架构增加编制或部门重整比较困难。
以贵州为例,贵州设立的大数据局由贵州省政府进行管理,与经信委级别相同,大数据局局长马宁宇同时也是贵州省政府副秘书长。大数据局的工作职责包括研究拟订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大数据企业认定办法等。
上海也曾在2014年研究设立大数据局相关事宜,但最终没有实施。上海大数据工作目前由经信委下属的信息化推进处(大数据发展处)负责。郑磊认为,以一个处室的力量,去与其他委办局进行协调时仍有难度,这也是上海面临的一个挑战。
在市场层面,上海可能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创业精神,这对于大数据产业的推动是不利的。上海在一些方面更多地依赖国企、外企的税收贡献,而不是中小型企业和创新企业,这是市场方面的阻力。
张英也坦承,上海目前面临的挑战还是很多,在大数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数据安全的保护、数据的开放利用等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探索和完善的领域。
“没有一个城市搞大数据是完美的,上海应当研究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尽量改进自己的弱势。基调是很明确,那就是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郑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