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专车怎么坐最划算?Uber、滴滴费用PK”的数学计算题依旧在朋友圈流传,但网约车的竞争重心却已经逐步从补贴转为向体验、技术、算法的 竞争。日前,针对Uber全球CEO特拉维斯·卡拉尼克的喊话,滴滴高级副总裁陶然隔空回应,滴滴单均补贴在竞争对手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
滴滴专快车接驾时间小于5分钟
据优步和滴滴司机透露,优步在司机端的补贴为高峰时期2倍多,其他时间1.2至1.8倍不等。滴滴司机补贴比优步低,但是因为接单效率比较高,接单体验、实际收入并不低于优步。在乘客端,优步补贴超过滴滴,但在接驾时间、成交率、用户体验方面,滴滴超过优步。
从数据指标来看,滴滴平台专快车接驾时间小于5分钟,平均比优步少18%;订单拼成率超过85%,比优步高5%。而另外一个关于司机的关键指标,每小时接单量,滴滴比优步多10%。这些关键指标的数据表明,滴滴的高效率来自规模效应和运营、算法优势。
据公开消息,2015年全年滴滴完成订单14.3亿元,2016年以来,滴滴全平台完成订单超过1400万。易观国际、艾瑞、中国IT研究中心等多个第三方数据报告指出,滴滴专快车市场规模超过85%。
网约车平台需要调节供给和需求,因此在同一个区域内,供给、需求数量匹配,才能有更高的效率。滴滴拥有海量的司机和乘客,使得其平台呈现网络平台效应,匹配效率高于竞争对手,运营成本也会呈现边际递减趋势。
规模效应令匹配更容易
补贴也并非一刀切,而是调节区域供需的“有形的手”。当区域出现供给不平衡的时候,平台才需要启动“有形的手”来干预,而在本身供需平衡的地点或者时 间段,平台不需要太多干预。因此,规模大的平台,拥有更多“平衡”的区域和时间段,反而则需要更大力度的干预。即更多的补贴。
除了通常情况下的一人、一司机匹配之外,滴滴和优步都上线了拼车项目。这项服务对算法需求更高。因为每增加一种选择,就需要规划多种路径,最后达成对司机、乘客一二三的最优。每一次订单的计算量,是一人一车计算量的数十倍。
比拼关键在于大数据
如果说大数据是燃料,那么算法就是引擎,有足够多的大数据,足够好的引擎,才可以跑的最快。目前,滴滴拥有海量的数据、丰富的运营经验,并且有一流人才组成的大数据团队来研究算法。
例如最优路径规划是需要从历史轨迹中得出答案的,如果把城市道路比作棋盘,其间可以画出无数轨迹。通过结合时间维度和数据积累,最终通过反复多次的演练,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由于数据、算法受区域限制,优步在美国积累的数据和算法优势,并不能直接平移到中国。然而,滴滴平台上沉淀的海量数据提高了其拼车效率。据悉,滴滴平 台上目前每天沉淀的数据量级为70TB,超过90亿次路径规划,专快车平均接驾时间低于5分钟,订单拼成率超过85%,单均补贴不足竞品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