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 “千人计划”),敞开大门,不拘一格,柔性汇聚全球人才资源”。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途径之一就是一定要提高对当地真正所需高层次人才的识别水 平。从以往的情况看存在问题有三:一是所引人才并非高端,这属于层次误判;二是所引人才并不对口,这属于短缺精细;三是所引人才虽然可用,但是价值观同事 先预期不相一致,这属于缺少深入识别。
怎么做,才能够解决这些矛盾呢?我关注了一些地方的人才评鉴方法。他们主要凭借以下三种办法:一是靠大师举荐;二是靠小同行评价;三是靠日后实践鉴别。一般而论,这三条没有什么不对,都有一定道理与可行之处。但是,也都有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
比如,大师推荐,一般都是出于公心的,可是有的也难免出于私心。比如,实践检验,无疑也是对的。但是,检验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如果时间过去了,什么事情也来不及了。
事实证明,如果想对人才做出正确评价,最好的途径就是依靠多元方法。即从多个角度看一个人。如果再多加上一个角度,效果岂不更好?这个角度就是大数据。
人们一定要问,大数据识人凭的是怎样的技巧呢?根据我的认识,有三大技巧:
全范围搜索,再优中择优
众所周知的诺奖评选,有其专门的评审委员会,并且遵循一套既定的程序。但是,在斯德哥尔摩正式颁布获奖人员名单之前,有的机构就发出自己的判断信息了。 这个机构凭借的武器就是大数据。他们利用论文发表数量、论文被引用指数,就可以预先把获奖者猜测出来。汤森路透就是这样一家能够做出比较精确预判的公司。 一位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告诉我,从2002年至今,这家公司已经成功预测出38位顶尖科学家。去年,获得诺奖的自然科学家有11位,汤森路透预测准8位。 武汉还有一个“千人计划”专家,他在“云”上办了一千多种杂志,将所有“千人计划”专家的论文首先发表在“云”上。他对我说,他那里也具备了人才预测评价 功能,他凭借的也是大数据。
察微而知著,探究其内心
大家一定听说过曹操这个 历史人物,并熟悉其性格。可能大家不知道,三国时期我国第一个大名鼎鼎的人才学家——魏国文官刘劭就有察微而知著的本事。历史记载,当时流行品评人物的社 会风气。青年曹操拉住了这位名盛一时的刘劭,非让他给自己品评一番不可。刘劭被他纠缠不过,就写下“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十个大字。后来的历史,确实 证明了刘劭的判断。
那么,刘劭是凭借怎样的观察力得出了如此令人惊叹的结论呢?就是从其非结构性数据里,找到了真相。如今,美国人研究的“科学入心法”,就是将这一套观察方法,运用于人才识别上,并且将其计算机化。计算机利用千分之一秒的瞬间,就能抓取到人的内心秘密。
有篇文章这样描述这一过程:
某人打开视频网站,正在观看一则广告,禁不住流露出惊喜的表情。这时,计算机的摄像头提示灯忽然闪了闪,这是什么意思?原来计算机是在做这样的事:对准 那个人的眼睛定位;寻找嘴部水平中心线;xyz轴建模;测量他的眼轮匝肌、皱眉肌、颧大肌各块肌肉的位移;数据传回;数据库表情匹配。
所谓“科学入心”,就是这样一种原理。
丰富大数据,聚焦意中人
当今世界,到处布满了数据。比如,商家要为你做出一幅素描画像,那将是轻而易举的事。你的形象由两部分数据组成:一部分是交易数据,包括你的消费水平、 消费频次、购物生命周期;另一部分是交互数据,包括你的图片、你的习惯、你的行为,还有你在微博、论坛、论文里发表的观点,乃至你的出行记录。这样的图像 素描,就为想要寻找你的人,提供了大量信息。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周涛,发明了一种叫做“人才雷达”的装置,如果要寻找一位某方面的高 层次人才,打开雷达就成。它能够从多个维度去寻找合乎条件者,最后聚焦于某个意中人。利用“人才雷达”,实际上就是利用“预设模型”来找人。理论上总可以 找到部门、单位要想要寻找的任何一种人。
弄清了以上大数据的工作原理,就知道为什么它能够帮助我们寻到人才了。当然,大数据找才,也 有其弱点。比如,那些名气还不够大的人,因为需要保守技术机密而不宜张扬或不宜公开发表论文的人才,非常可能被忽视、埋没。这就是说,大数据也有其难以令 人满意之处,但总是一种比较科学、比较客观的人才发现、识别方法。如前所述,只有把多种识方法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发现人才”“人尽其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