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不,大数据征信尚只能“锦上添花”

2016-07-04 17:07 来源:极客新金融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大数据 征信 金融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从社交网络到电商,再到O2O和互联网金融等不断普及,人们在网络上产生的数据“足迹”越来越多,“大数据”似乎成为当前国内征信业并不发达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风控的一颗救命稻草。但在当前的技术水平和数据基础下,大数据征信更多的只是“锦上添花”,距“雪中送碳”的理想还很遥远。

  最初,“大数据”被电商和社交网站应用于给用户精确画像,再利用数据挖掘对不同用户群体进行精准营销。这其中虽不乏成功案例,但更多的公司和产品“死在沙滩上”。而搜索引擎根据用户搜索记录进行的“精准营销”广告推送,不仅不够“精准”,还给用户带来隐私权被侵犯的不适感。所以,大部分行业对“大数据”的应用都还处在初级阶段。

  互联网金融兴起之后,行业领军企业纷纷以大数据征信作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利器,但也有部分企业将其作为标榜自身与传统金融不同的一块金字招牌。可惜大部分企业力所能及的“大数据”还不够“大”,不足以撑起风控的半边天:一是国内对大数据的技术研发和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准确度不高;二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时间较短,数据的历史积累不够,可靠性存疑;三是各平台之间的数据没有共享和互通机制,加剧了数据量的缺乏。

  在数据量问题上,就连央行的征信中心也做不到很高的覆盖率。据媒体公布的信息:截至2016年3月底,央行共收录8.85亿自然人及2139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信息,其中有信用记录的自然人和企业组织仅占三成多。有信贷数据的只有3亿多人,约5亿人除身份证号码外,几乎没有其他信用数据,还有5亿人的信息,根本就不在征信系统内。这10亿多人没有信用记录,代表他们没有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过贷款,而这其中一部分人很可能成为互联网借贷的用户。

  纵观整个行业,大数据在互金领域最成熟的应用是反欺诈,可以有效遏制申请欺诈等蓄意欺骗行为。但反欺诈只是互金风控的一小部分,在辨别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方面,只能说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大数据征信还存在规范标准缺失、数据滥用的问题,真正规范起来发挥作用,可谓前路漫漫、道阻且坚。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