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了,“互联网+”的潮涌,让高考填报志愿变成了一场微妙的“数据信息战”。打着大数据的旗号,各种测评志愿的APP层出不穷,一对一的天价辅导,在行、值乎等互联网问答也成为了考生及其家长们的智囊团。然而,大数据帮填高考志愿靠谱吗?
“神器”说法不一,该信谁
在手机应用商店里输入“高考志愿”,搜索结果显示与其相关的有近50个APP,都号称能帮助考生填报志愿。输入高考地区、预估分及目标地区,1秒钟就能给出可冲刺、稳妥和保底三种学校推荐,进行职业测试,还能了解适合从事的职业方向。
然而,不同APP测出来的结果却也五花八门。记者试用了一下,输入分数,这些APP几乎在顷刻之间就能从全国两千多所院校中筛选出适合自己分数的院校。以北京地区为例,按照2016年高考文科估分600分填表后,界面上出现了“可冲刺推荐”、“稳妥推荐”、“保底推荐”三种不同类型的高校。
在“高考志愿君”APP里,共有20所保底学校、30所稳妥学校和24所可冲刺学校。而在“乐学高考志愿”APP里,则有16所保底学校、8所稳妥学校和30所可冲刺学校。在可冲刺学校中,“高考志愿君”推荐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地方名校,预测的录取分数线多超过600分;然而“乐学高考志愿”里推荐的学校,则明显不如“高考志愿军”,预测的录取分数线也多在580分左右。
除了测评结果有区别,记者发现,这些软件大多打着免费的旗号,然而想要更具体的指导,用户还得付费花钱才行。一些填报志愿APP利用考生及其家长的心理,对一些信息查询进行收费,有些是考生和家长通过网络就能查到的信息,有些则需要进入咨询院校的系统,界面会弹出“余额不足,请充值”提示,并提供可选的充值套餐,比如“9.9元查10次”,“49.9元查一年”等等。
费用成百上千为哪般
那么,这些大数据分析得出的推荐评估靠谱吗?一家在线咨询机构人员透露,手机APP里的并不全是真正的大数据,很多还存在过期、不准确的问题。“真正的大数据不是把所有院校近5年的分数线全都收集起来,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得出一个简单粗暴的结果。只有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评判,才能得到相对准确的结果,这些是机器办不到的。”
对此,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王一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志愿填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影响因素很多,即便是同一所学校每年的报考情况也不尽相同,单纯的依靠数据分析来进行判断,可信度也有待商榷。”王一新认为,目前,依靠大数据对志愿填报数据进行分析,属于起步阶段,只能给考生和家长做一个参考,切不可盲目相信。
除了高考志愿推荐,记者发现该类应用软件,还提供包括职业测评、高考志愿填报手册、高考志愿填报秘籍攻略、高考志愿卡等一大批相关产品,以及全国名师直播答疑和资深老师“一对一”报考咨询服务,然而这些咨询费却贵得惊人。记者在淘宝上输入“高考志愿咨询”,出现了上百个相关产品,其中,高考志愿咨询也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在一个标价888元的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中,记者看到其明显标注了“大学生知情者咨询服务”的字眼。记者进一步咨询了解发现,所谓的“资深”专家,其实就是招考机构内部的“关系”,这样只要分数过线,再花些“天价”咨询费,被录取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
不如多听些“老生常谈”
记者随机采访发现,相比咨询机构吆喝的“志愿报得好无异于多考了20分”,更多考生和家长还是更青睐老师和师哥师姐这些“过来人”的建议,“更靠谱还不花钱”。学生及家长要及时了解考生感兴趣学校的招生情况,最重要的是考生要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根据个人能力特点考虑好自己希望学习的专业,大数据测算结果可参考,但老师和前辈的经验之谈或更具备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