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一年一度的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腾讯房产推出《3.15楼市消费陷阱报告》,带你一览中国人“有关房子的那点事儿”!
这份报告是联合腾讯研究院房产研究中心、腾讯智慧等多家机构,通过腾讯房产分布全国189个城市站点在线调查得出,有超过11万的购房消费者成功填写了调查问卷。
报告主要围绕买房、装修、二手房和金融等多个维度展开,除了有七成网友继续吐槽开发商广告名不副实、中介隐瞒房源缺陷占比46.5%等传统问题之外,购房者在互联网金融产品上的遭遇也大幅上升,有将近20%的网友被高额收益所吸引,但到期得不到支付本息。
七成吐槽宣传广告名不副实
每一个楼盘的广告都很诱人,但鲜花之下,充满陷阱。
报告显示,有将近七成消费者认为开发商宣传内容虚假或者明显夸大。购房合同永远是格式化的,但六成售楼员口头描绘的楼盘,总是胜似仙境。
如果广告内容和口头承诺明显不靠谱,应当要有自己的判断,回避购买;对于有一定夸大成分的,需要理性评估。根据最新的广告法,对虚假广告的惩处越来越严厉,虚假广告的情况将趋于减少。所以,你在未来购房过程中,更应该留意售楼员的口头承诺。
或许你在售楼部,还常常遇到这样一幕:售楼员一句“反正可以退的”,匆匆交了订金。当冷静下来要退定金的时候,推三阻四的事情发生比例也高达三成。约22%的消费者遇到开发商没有预售或者销售资质,通过各种手段欺骗消费者购买,一旦出现问题,资金安全就很难有保障。
陷阱实在太多,完全没有遇到的占比仅为12.5%。因此,购买新房一定要檫亮眼睛,慎重选择。
开发商延期交房四成会超过6个月
选到心仪的房子,那就等着交房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延期交房往往让人如鲠在喉。高达四成的开发商延期交房超过6个月,23%左右延期交房3-6个月,仅6%能在1个月以内交房;约70%左右的购房者拿不到任何赔偿,超过15%的购房者低于合同标准予以赔偿,即使在格式合同下的赔偿本身就相当有限。
延期的原因有可能开发商将项目资金用于其他用途,如果不尽早维权,拖延的可能性和烂尾的风险都大大提高,所以一旦遇到延期,消费者需要及时与开发商去沟通,最好能通过补偿物业费等其他方式进行补偿。
购房者前期美好憧憬往往和交房时的现实有差距,而基于专业度的原因,从心里感受上会放大许多问题。在此次调查中,工程质量问题与材料使用问题分别占48.5%和34.3%。一般而言,达到交房标准的楼盘一定是通过了相关部门的查验的。如果确实遇到有足够事实依据的问题,应该坚决维权。
在交房过程中,“社区规划改变”也是高频的投诉,占43.7%。事实上,规划和设计的改变并不容易,是需要主管部门严格审批的,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其实是开发商和售楼员的虚假宣传。
中介隐瞒房源缺陷达46.5%
二手房交易环节众多,多数还涉及买方需先行偿还贷款,在办理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整体上,只有15%没有遇到大问题。
在看房阶段,利用网络发布虚假房源吸引客户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而中介利用信息不对称,隐瞒房源的隐患或缺陷也是屡有发生,在调查中有近45%的购房者遭遇到这个问题。除此之外,10%左右的购房者经历过中介一房多卖导致的纠纷。
当然,也有一些问题是来自买方。在一线城市,房主临时抬高房价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占36.2%;卖房之后不迁出户籍也是一线城市的特色问题。
二手房交易前,建议实地看房并到左邻右舍了解情况;对交易的费用可通过网络充分了解;不要到交易环节不透明、资金去向不明朗的中介那里进行交易。
超四成O2O “虚假标价”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装修O2O平台风生水起,但问题同样很突出。在材料方面,超过30%的网友遇到过以次充好,四五成网友明确遇到过“虚高标价、假打折”吸引购买,而没有遇到过大问题的,约占30%。
一定程度上,我国网络购物的立法、执法严重滞后,给不良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对于消费者而言,网络消费更需要选择有雄厚背景的平台。
建社交群等新途径维权快速兴起
一套房子,往往耗费一个家庭多年积攒的积蓄。有问题,要敢于拿起维权的武器。最常见的渠道是,找消费者协会、房产主管部门投诉,超过55%;40%以上的消费者采用建立维权微信群、QQ群进行维权;紧接着是寻找媒体或律师帮助。但也有2成消费者选择静观其变、任由宰割。
遇到纠纷,在现有法律的庇护下,冷静处理是王道, 多管齐下不失为一种最明智的选择。
三成房产理财产品虚假承诺收益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以“首付贷”为代表的场外配资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而房地产互联网理财金融产品是否真的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安全、稳定的投资渠道呢?
理财产品如房产基金、房产众筹属于互联网金融创新,相较于P2P产品,房产理财产品看上去更安全。但依然有三成消费者遇到虚假承诺收益;更有将近20%的消费者遭遇“高额收益吸引人,到期不能支付本息”。我们建议你规避过高收益、缺乏安全线的产品。
对于利用信息不对称,以互联网金融为卖点,房地产交易中的各类贷款类产品如首付贷、再抵押贷款、有按揭贷款等,买房人往往缺乏风险意识和足够的防范能力。从数据来看,购房时使用额外贷款的群体比例很小,对于房价下跌可能带来的损失普遍预期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