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汝州市改革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汝州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凝心聚力,抢抓机遇,创新发展,胜利完成了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
开展“三查三保”活动,经济发展总体向好
在经济增速换挡、下行压力叠加的形势下,汝州市坚持把稳增长保态势作为事关全局的突出任务贯穿全年始终,建立服务企业常态机制,强化部门联动,保障要素供给,积极帮助解决市场开拓、融资担保、用工需求等问题。全年组织产销对接会3次、人才招聘会15次、银企对接洽谈活动12次,解决企业反映问题117件,排查消除经济运行风险31个,引进各类人才1475人,报批土地9141亩,供应土地3134亩,解决企业资金需求60亿元,资本市场融资103.5亿元。
加强经济指标监测分析预警,发展态势总体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直管县的位次普遍前移。预计全市生产总值370.4亿元,增长8.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7亿元,增长12.8%;固定资产投资282.8亿元,增长1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1亿元,增长13.1%。
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产业结构稳步调整
在投资需求不足、结构矛盾凸显的情况下,汝州市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总抓手,建立了重大项目首席服务官、责任单位、首席服务专员和项目通报、督查制度,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2015年,汝州市实施重大项目186个,26个项目建成投产,120个项目实质性开工。汝瓷电子商务文化产业园陶瓷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开工建设,落户汝瓷生产企业20家;巨龙工业园加紧施工;机绣产业园快速推进,落户企业104家,进厂设备714台。“互联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电商企业集聚区、创业创新服务中心、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心、电子商务产品生产仓储基地建设进展顺利,现代陶瓷、生物医药、机绣纺织、“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先导产业初具规模。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5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新建高标准粮田4.3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52个,面积59.9万亩,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试点市。夏粮、秋粮和粮食总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增产1亿斤,农业增效转型取得新成效。
开展规划建设年活动,城乡面貌显著改善
为进一步解决好城市功能不全、城乡环境不优的问题,汝州市坚持规划、建设、管理同步推进,城乡总体规划报省政府审批,各类专项规划、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基本定稿,“七大园区”和中心城区控规实现全覆盖,规划展示馆建成投用,初步形成了“五位一体”的规划体系,描绘了汝州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汝登高速及引线、城东“三横一纵”路网具备通车条件,南环路片区路网、安国北路、西环路等10余个旧城区路网改造项目基本完工。207国道改线等工程开工建设。北汝河五、六期及洗耳河一期治理基本完工,幸福渠综合整治项目开工。智慧城市、宽带城市创建和数字汝州建设顺利启动。完成数字电视转换6万户。
蓝天、碧水和林业生态建设三大工程深入实施,产业集聚区、庙下、石庄3个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初步建成,城东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淘汰黄标车2968辆。治理露天烧烤56家;取缔“十五小”企业17家;申报国家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村11个;完成造林3万亩,森林抚育1.4万亩,低效林改造0.3万亩;廊道绿化工程全面启动,流转土地4.8万亩,绿化面积1.4万亩;城区新建公园游园29个,新增城市绿地面积50万平方米;打造精品小区48个。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拆除违法建筑1325宗,面积24.7万平方米;房地产清查21930户,处置6200户;划定早夜市摊点15个;查扣三(四)轮车1601辆,免费办理牌证2649副;综合整治12条街道市容环境,7条精品道路建设成效显著,新建垃圾中转站9座、公厕20所,7条主干道快车道实现机械化清扫,市容市貌和道路交通秩序明显好转。累计投入资金2.6亿元,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农村卫生管护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建成一星级示范村89个,二星级示范村6个,城乡环境显著改善。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革开放成效明显
为破解市场活力不足、竞争日益加剧的难题,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电子商务率先发展,阿里巴巴农村淘宝运营中心、京东汝州特色馆、苏宁易购特色馆投入运营,建成村淘点120个、京东农村服务点100个,发展电子商务企业4000多家,其中省级电子商务企业41家,从业人员达4万余人。全省县级市唯一一个大数据中心启动建设。被确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市,纳入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申报范围。米庙村被阿里巴巴确定为全国首个旺农贷信用村。成功组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入孵企业41家。新增国家级、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各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新申请省著名商标2件,延续认定3件。开展工业企业“五比”擂台赛,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7家、市场主体4580户。巨龙生物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新增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3家,进入2015全省民营企业100强企业2家、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企业3家,天瑞集团以356亿元营业收入位列双100强第1位。
坚持向改革要活力,政府机构改革、交通运输执法体制、运管体制、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商事登记制度、不动产登记制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等改革基本完成。政府工作部门全部建立权责清单制度,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投入运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推进。6大园区实现和乡镇街道套合管理。全国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和临汝镇、寄料镇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启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利用“一母七子”投融资公司,深化与省农发行、国开行、农商行、中信银行、中原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全年融资21.4亿元。首批8亿元的城投债顺利获批。推广运用PPP模式,7个项目纳入省PPP项目库,3个PPP项目开工建设。开放招商成效显著。实际利用省外资金64亿元,同比增长9%;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519万美元,同比增长17.7%;实际利用外资10349万美元,同比增长18.9%,增速居直管县第1位。
实施十大民生工程,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全年民生投入36.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3%,同比增支8.2亿元。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城镇新增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均超额完成目标。
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199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78元,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225元和115元,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3800元和2800元。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红十字会等事业健康发展。农村教师补贴、山区贫困学生营养膳食补助全部落实。民办教育发展迅速,汝州外国语学校、青坪双语学校建成招生;欧文未来星、阳光国际学校开工建设。
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启动,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开工建设。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470元,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达到40元。文化惠民政策深入实施,乡镇文化站实现全覆盖。曲剧、宋氏中医外科被纳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福音堂、来安寨等6处古建筑被纳入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夏店山顶村、蟒川半扎村被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建成健身路径41条,健身站点50个,户外全民健身中心投入使用。
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和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实现对贫困村精准扶贫全覆盖。完成8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工程,7500名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建成保障性住房2160套,开工建设公租房622套,改造农村危房1700户。南关、赵庄、张鲁庄、郭庄、二里店城中村改造项目进展顺利,部分项目具备入住条件。新开通公交线路3条,新增及更新公交车35台,其中电动公交车18台。完成天然气长输管网铺设,天然气置换有序进行。涉及21万农村居民和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三水厂开工建设,一二水厂供水能力稳步提高,保障了夏季用水高峰群众正常用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防范打击非法集资,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