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中国产业数字化报告2020》并联想到我自己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探索和思考,有感于数字化的功能和实现数字化进而智能化的进程,简要概括一下认知。
首先,数字化有助于:
1. 传统企业转型
2. 产业提质增效
3. 形成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
4. 孕育新的商业模式
5. 推行行业价值重塑
6. 形成新的共生生态
其次,应充分注意到企业在产业数字化升级中容易掉入的陷阱:
1. 没有意识到数字化转型是一场变革管理(领导力问题)
2. 没有意识到数字化转型是业态协同(利益相关方利益和同步进展)
3. 没有意识到企业外部边界和企业内部孤岛的制约作用
4. 没有意识到人是数字化的核心
更多请看视频:
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职能化转型路径
《中国产业数字化报告2020》:详解企业数字化转型
——转载自《21世纪经济报道》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许多行业和企业面临数字化“转型找死、不转等死”的两难困境。在新一代数字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下,“产业数字化”有哪些新的内涵及现实意义?企业在产业数字化升级中面临哪些制约?在已成功转型的案例中,又有哪些成功经验可分享?
6月30日,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与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在京联袂发布《携手跨越重塑增长——中国产业数字化报告2020》。报告对“产业数字化”给出明确阐释,对当今时代产业数字化的新内涵进行了深度解读,对当前企业在进行产业数字化升级过程中,普遍面临的现实制约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分享了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案例、经验模式和成功做法,对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研判,为推进后疫情时代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高效发展提供了专业判断和权威指导。
产业数字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中国产业数字化报告2020》首次专业阐释“产业数字化”。报告中指出,产业数字化是指在新一代数字科技支撑和引领下,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主线,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进行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的过程。
产业数字化发展对于企业、行业以及宏观经济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微观看,产业数字化再造企业质量效率新优势;从中观看,产业数字化重塑产业分工协作新格局;从宏观看,产业数字化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新引擎。
1、数字化助力传统企业蝶变
随着全球化放缓和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消退,我国传统产业面临的需求乏力、品牌效益不明显、竞争过度、产能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传统企业迫切需要探寻新的增长机会和模式。与此同时,数字科技日新月异,产业数字化服务愈加广泛,从金融科技、资管科技、数字农牧、数字乡村、数字营销到智能城市,数字科技实现了技术上的进阶及与实体产业的快速融合,数字化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带来了希望。传统产业成为当前数字科技应用、创新的重要场景,通过向各行各业渗透数字化知识和技术,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正是数字科技和传统产业之间的融合支撑了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
2、数字化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首先,数字科技可以提升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降低产品研发和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其次,依托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产用结合,供需灵活,弹性对接,从而降低企业的仓储、营销成本。再次,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精准化营销、个性化服务,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变革,从而降低销售、服务环节的成本。此外,数字化可以重塑产业流程和决策机制,实现产业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结构的改变,通过降低边际成本来实现规模覆盖,并形成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
3、数字化孕育新业态、新模式
当今,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数字科技层出不穷,线上购物、掌上办事、新媒体等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数字科技的广泛应用和消费需求的变革催生出了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与此同时,数据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数字科技可以创新生产、分配、交易和消费等经济社会各个环节,加快了各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提高了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效率,促进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实现了数字产业化。
4、数字化助推行业价值重塑
“从数据中来,到实体中去”是发展数字经济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数字化的根本任务。数据可以打通线上与线下,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将物理世界的多维信息以及产业知识数字化,产生海量数据,将大数据分析应用的结果反哺到实体场景中会释放数据红利,实现价值创造。同时,数据可以打通产业链各环节的内外部连接,行业各方用共建共生替代自我封闭,实现数据和技术应用在多产业、多链条的网状串联和协同,进而创造更大的产业价值和客户价值。
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沈建光表示,在此次战“疫”过程中,产业数字化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局面。可以预期,数字科技将在疫情监测、诊断治疗、资源调配各节点进一步发挥其独特优势,并为中国企业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应用提供更多机遇。
企业在产业数字化升级中面临哪些制约?
当前,我国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了“扬帆再起航”,但受限于战略认识、数字技能、资金储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广大中小微企业仍面临数字化“转型找死、不转等死”的两难困境。
报告指出,产业数字化升级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自身数字转型能力不够导致“不会转”;二是数字化改造成本偏高、而自身资金储备不足造成“不能转”;三是企业数字化人才储备不足致使“不敢转”;四是企业决策层数字化转型战略不清导致 “不善转”;五是企业多层组织模式不灵引致“不愿转”。
1、数字化转型能力不够——不会转
中小企业信息化、专业化程度较低、核心数字技术供给不足,数据采集率低、产业链协同难,难以依靠自身实现数字化转型,需龙头企业、科技平台、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赋能。我国中小企业只有10%左右实施了ERP和CRM方案,6%左右实施了SCM方案,进入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大数据、企业云、数字化会议等在企业中的普及率仍然不高。此外,目前市场上提供的科技平台多是通用型解决方案,无法满足企业、行业的个性化、一体化需求。
2、数字化改造成本偏高——不能转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周期长、投资大的复杂系统工程,从软硬件购买到系统运行维护,从设备更新换代到人力资源培训,都需要持续资金的投入。以美的数字化转型为例,连续8年投入已超过100亿元。尽管部分地方对于企业上云、智能工场建设等提供了一定支持,但我国多数传统企业面临生存压力,数字化转型的投入远远不足。报告显示,我国数字化转型投入超过年销售额5%的企业占比为14%,近7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投入低于年销售额的3%,其中42%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投入低于年销售额的1%。
3、数字化人才储备不足——不敢转
随着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人才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将数字化转变为自身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要求人力资源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掌握数字技术的专业人员需要满足企业数字转型的技术需求。据统计,中国企业ICT员工占总员工的比例为1%~1.5%,而欧盟这个数字为2.5%~4%。Gartner估计,由于数字化人才短缺,2020年将有30%的技术岗位空缺。当前,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传统企业,人才短缺成为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主要瓶颈。
4、数字化转型战略不清——不善转
数字化不仅是技术更新,而且是经营理念、战略、组织、运营等全方位的变革,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目标、推进步骤和工作举措,实现战略性、整体性、规范性、协同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然而,部分企业数字转型思路不清、意识不坚定,没有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谋划,认为只要买硬件、上系统就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短期看不到经营的提升就左右摇摆、打退堂鼓,导致转型失败。此外,部分企业缺乏对数字化战略的系统性思考,往往仅进行局部数字化改造,难以发挥整体效应。
5、多层级组织模式不灵——不愿转
数字化转型将重构企业组织模式,基于小型化、自主化、灵活化的决策单元,构建扁平化、平台化的新型组织架构。传统企业层级复杂、多重领导和反应迟缓的组织模式已不适应数字时代,数字化时代要求更快的信息交互,缩短数据生产、流通、加工等周期,而传统的组织模式人为割裂数据的生产、流通、加工,势必造成数据流通不畅。此外,多数企业没有强有力的制度设计和组织重塑,部门之间数字化转型的职责和权利不清晰,也缺乏有效的配套考核和制度激励。
已成功转型案例中有哪些成功经验?
当前,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发展,正在影响和逐步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深化供给侧改革、促进新旧动能转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为有效解决数字化转型能力不够、数字化改造成本偏高、数字化人才储备不足、数字化转型战略不清、多层级组织模式不灵等问题,数字科技企业基于自身技术积累和优势,积极拓展数字化输出的场景和模式,加快推进数字科技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探索与传统企业合作共赢的长期发展模式,实现场景共建、业务共生。
1、 城市+数字科技,推进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
雄安新区地处京津冀地区核心腹地,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后又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在雄安新区,京东数科与中国雄安集团一同打造的块数据平台,将扮演新区的数据汇聚中心、数据管理中心、数据服务中心和AI赋能中心的角色,承担着汇聚新区全域数据、统筹新区数据管理、实现新区数据融合应用的重要使命,成为新区打造数字孪生城市的数据基底。
基于智能城市操作系统架构图这一数据基底,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未来的雄安新区可进行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即时数据处理和数据融合应用创新,包括政务、安全、交通、医疗、物流等各领域的应用系统,都将生长在这个数据基底之上,最终实现整个新区全要素数字化和孪生化,让新区24小时的运行状态呈现实时化和规律化,由此可以探索出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公共服务模式,以及数字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2、医疗+数字科技,加速健康产业实现新突破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卫生体系和医疗健康产业的重大考验。
疫情期间,医院医疗资源紧张,广大居民面临着就诊困难和外出交叉感染两重难题,存在着强烈的自诊需求。科技企业迅速开展技术攻关,将数字科技和医疗服务相结合,提供在线问诊、远程医疗、机器辅助问诊等服务,推动线下医疗服务向线上转移。以微医、平安好医生、好大夫在线等为代表的专业互联网医疗平台流量井喷,成为人们在特殊时期就医的有效补充方式。京东数科推出了疫情问询机器人,向用户提供急需的线上问诊、疫情知识普及、疫情监控、送药等服务内容。腾讯推出医院查询、在线问诊等功能,设立免费义诊专区,用户通过搜索就可进入相应医院进行在线问诊、免费咨询。武汉中心医院利用AR眼镜在传染隔离病房进行查房,并可以实时连线后台专家进行远程诊疗。深圳市人民医院开展了“互联网+整合式”糖尿病管理,为近1000名糖尿病门诊患者进行线上服务,并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监测患者全天有氧活动情况
疫情期间线下医药销售实体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而口罩、酒精、慢病用药等医药产品的市场需求却激增,民众、药企和医院纷纷将目光转移到电商平台。与此同时,国家医保局和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医疗正式纳入医保。市场需求和政策利好推动了医药电商的迅速发展,成为民众购买医疗物资的重要渠道,众多电商平台顺势而为、迎头而上,凭借平台和用户资源的优势,为药企、医院和医保定点药店提供服务。叮当快药在深圳地区率先推出“医保到家”,提供专业医生在线问诊、医保购药、28分钟送药到家等服务。京东健康旗下的京东大药房发起了慢病关爱计划,联合17家药企推出慢病用药福利。微医互联网总医院作为武汉首家纳入医保支付的平台型互联网医院,为武汉市门诊重症(慢性)疾病的参保人员,提供线上诊断、处方外配、在线支付和线下药品配送上门服务。
3、金融+数字科技,提升智能化风险管控能力
进入金融科技下半场,金融机构需要依托数字科技让强金融属性、强线下特征的业务加快数字化进程,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创造更大的价值回报。而金融的核心是风险管理,数字科技的创新让风险管理更加数字化、智能化,让金融企业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去服务更多的实体企业与个人,真正实现普惠。
农业银行是国内首批开展托管业务的商业银行之一,历年来,农业银行将托管业务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并作为全行经营转型的有力支撑。然而,托管服务在过去往往涵盖大量的人工操作和系统风险,以投资公募基金举例来说,投资管理人需要在基金公司的多个柜台切换或者登录多个直销系统进行操作,同时还需要逐一确认发出的指令并等待托管行和基金公司的多头交互和确认,无形之间增加了人工成本和操作风险。农业银行积极探索托管业务数字化转型,以基金交易及托管业务流程线下转线上为切入点,与京东数科联合打造智能托管平台,为农业银行客户打造线上一键式、一体化、全流程的智能托管服务,覆盖投资机构的投前、投中、投后全流程周期。在该平台中,投资管理人在京东资管平台申购基金产品,指令自动传递至农业银行托管系统,不仅可以享受大量基金产品的“一站式”交易服务,还可以享受资金清算、核算、闲置资金现金管理等“一体化”交易后服务,彻底解决了基金公司柜台直销系统中客户需要频繁开户、购买和赎回的问题,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投资运营效率。
4、供应链+数字科技,构建完善的产业链闭环
在农业流通领域中,最大的痛点和难点往往是产和销之间的矛盾,上游的货源无法与下游的订单需求相匹配,而这一切的根本都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宋小菜通过以销定采的“反向供应链”模式,以蔬菜为切入点,通过集单、集采、集送的过程,推动产业链中的需求方、供给方和平台方公共赋能、共享,形成新的生态系统,逐步实现从最初垂直蔬菜领域B2B交易平台向为综合产业链服务平台转化。
宋小菜的供应链模式:
在最开始,宋小菜是在农贸市场收集订单数据,包括农贸市场的摊贩、社区小生鲜店和小夫妻店等,一个区、一个城市、一个大区层层合并订单,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明确的、规模的、稳定的需求订单,然后将下游的所有需求统一打包传递给上游的产品加工制作商。与此同时,宋小菜通过蔬菜的自然属性、商品和分级的属性及售后服务标准这三个维度定义蔬菜的商品属性,将订单标准化、结构化,以数据反哺上游农业生产,推动农户的种植数量和种植品类等更加迎合用户的需求。此外,宋小菜专门为农户提供农业知识培训,为生产作业提供技术支撑。再后来,宋小菜的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展,并在整条产业链路上逐步衍生出仓储、无车承运、供应链金融等增值服务,逐渐形成完整的数字化产业链闭环。
5、制造业+数字科技,实现“无人化”智能生产
对于大规模制造来说,精准质检是一道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与百度智能云合作,江苏精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面部署了由百度智能云打造的智能质检设备,质检员只需轻松按几个按键,就由高速照相机拍下传送带上的零部件,交由机器进行识别,将有缺陷的零件挑出来,解决了过去主要靠“肉眼+放大镜”来检测的痛点,免去了大量高重复性、高频次的工作,不仅为员工减轻了工作负担,还为企业实现了降本增效。据悉,该设备能够同时检测1个零件的6个面不同位置的33种缺陷,每小时可检测9000个零件,比传统人工肉眼检测的效率提高3.5倍,漏检率大幅降低至0.1%,节约人员成本90%,占地面积减少80%,投资回报率是传统机型的6.5倍。基于质检云设备,可以全量实时地获取每个产品的外观检测质量数据,对产品进行及时的质量分析,针对良率异常、缺陷分布异常、缺陷位置异常等在第一时间提供预警信息,产线可以最快调整生产过程,降低产品损失,同时企业也可以根据缺陷成因分析、工艺参数优化能力来改善工艺,提高良品率。此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智能质检系统能够实现10台无人值守的智能化检测设备24小时工作,不仅减少了人力资源、提高了检测效率,还降低了传染风险。
产业数字化无法“一蹴而就”,而是“长跑冠军”:这一变革对于所有参与者而言,既是新机遇,也是新赛道,必将为未来的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