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重庆市发展数字经济推进大会召开。大会提出,要强化新支撑,打好政策组合拳,强化人才支撑、科研支撑和金融支撑,完善数字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最大限度释放政策效应。
对此,重庆日报记者邀请市人力社保局、市科技局、市金融监管局负责人进行了探讨。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张亦筑 黄乔 黄光红
嘉宾:
市人力社保局局长 陈元春
市金融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 阮路
市科技局副局长 牟小云
核心提示
做大总量优化结构
打造数字经济人才聚集高地
重庆日报:发展数字经济,归根到底要靠人才。目前,我市数字经济领域人才缺口较大,如何强化人才支撑,抓好智能人才、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让重庆成为国内数字经济人才聚集高地?
陈元春:近年来,我市聚焦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立足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不断加强包括大数据智能化等在内的智能专业人才、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为全市数字经济加速发展不断夯实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加强数字经济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围绕“三个聚焦”,持续做大做强智能专业人才、技能人才总量,着力优化人才结构。
第一是聚焦产业需要,强化智能技能人才培养。在智能人才培养上,总体思路是优评价、增平台、强扶持等多措并举,加快培育一大批专业优秀人才。优评价,就是以改革人才评价机制为牵引,将大数据智能化领域专技人才单独分类,探索建立专门的行业人才评价标准和办法。增平台方面,去年我市向人社部争取增设了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信息与通信工程1个、软件工程1个,都属于智能化领域。在技能人才培养上,主要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持续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比如,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完善新职业培训补贴政策等。
第二是聚焦高精尖缺,大力引进选拔人才。深入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加强对新兴产业引才支持,重点向大数据智能化领域倾斜。今年上半年,我市举办了“百万英才兴重庆”线上引才、全国知名高校网络巡回引才等活动34场,将精准引进数字经济人才作为重中之重,累计达成人才意向1.6万余人次;制定人才服务升级版《重庆英才服务办法》,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完善服务体系,分层分类做好人才服务,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第三是聚焦活力激发,优化政策支持举措。市人力社保局已会同市教委、市经信委等部门在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研究起草《重庆市支持大数据智能化产业人才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送审稿)》(以下简称《措施》),目前正报市政府审定过程中。《措施》主要针对我市大数据智能化产业人才紧缺问题,拟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推动产教融合,为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下一步,我市还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引导高校、中职、技工院校等设置相关专业,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培养。同时,通过加快推进大数据智能化领域的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开展人才引进活动,优化大数据智能化职称评价机制,营造“请得来、留得下、干得好”的良好人才环境,努力把重庆打造为国内数字经济人才聚集高地。
聚焦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主攻方向
激活创新创业创造潜能
重庆日报:科技创新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我市在科研支撑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现状如何?
牟小云:科技创新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重要支撑,是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今年,我们以“补短板、集优势、强能力、重服务”为目标,以建设重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抓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集聚技术创新资源,推动技术联盟协作,营造了良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创新生态。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围绕“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坚持产学研融通协同,一手抓研发创新、一手抓补链成群,突破产业核心技术,着力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创新平台方面,我们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通过推进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基地等建设,集聚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提升我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能力。
在创新联盟方面,我市通过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初步构建起“24+1+1”联盟体系(即:24个技术创新联盟、1个高新区联盟和1个西部联盟),实现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全覆盖。
尽管我市在数字经济发展上有较大进步,但在核心技术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短板,自主创新能力仍然偏弱,这是我们要直面的问题和迎接的挑战。
重庆日报:下一步如何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科研支撑?
牟小云:我们将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个目标,聚焦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主攻方向,以推进我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重点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行动、基础支撑行动、赋能提升行动、融合应用行动和政策优化工程等“4+1”重点任务。
实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行动,重点开展基础理论、前沿技术、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建设研发创新平台。
实施人工智能基础支撑行动,重点建设网络基础设施、超算中心、城市大脑、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提升行动,重点完善“芯屏器核网”全产业,壮大培育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仪器仪表、人工智能软件等产业。
实施人工智能融合应用行动,重点开展智能工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文旅、智慧政务等示范应用,打造生态城广阳岛、礼嘉智慧公园等人工智能特色应用场景。
实施人工智能政策优化工程,重点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等政策试验和构建“智能”和“技能”相结合的人工智能人才体系,深化国际、国内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放协作,构建我市国家级开放开发平台和区县相结合的区域联动机制。
此外,我们还将通过重大技术需求项目张榜招标,集聚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解决我市数字产业“卡脖子”技术、关键核心技术。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改革试点,营造优良创新生态环境,持续提高科研攻关能力,激活创新创业创造潜能。
推动金融业自身数字化转型
更好服务数字经济发展
重庆日报:发展数字经济,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在这方面,重庆金融业主要做了哪些事?
阮路:近年来,重庆确立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积极发展线上管理、线上业态和线上服务。全市金融业也积极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加快运用现代信息科技为金融赋能,推动金融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
比如,我市出台了《关于推进金融科技应用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在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领域深入布局,大力支持消费金融等新型金融机构落地展业,并集聚了一批头部企业。金融科技手段在推动居民消费、农村普惠金融和民生服务等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也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数字经济发展。
重庆日报:接下来,重庆金融业打算如何进一步助力全市数字经济发展?
阮路:下一步,市金融监管局将着力从三方面助力重庆数字经济发展。
一是加强内陆国际金融中心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的互促互动,加速科技为金融赋能,推动金融业自身数字化转型,更好服务数字经济发展。
二是大力支持金融科技发展,加快落地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创新监管等试点。同时,鼓励金融机构设立金融科技类企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科技,持续拓展金融科技场景和技术应用,加快打造消费金融综合服务基地。
三是深耕科技金融领域,完善科技金融支撑服务体系。比如,用好用活“渝快融”平台,以及“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等金融创新产品,引导银行等机构创新服务,对数字经济主体给予更多更优的融资支持,满足企业发展不同阶段和研发创新的资金需求。同时,着力引导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基金加速向数字经济领域集聚,支持数字经济企业在重庆股份转让中心挂牌,推动企业上市直接融资,为数字经济优质市场主体添动力、增活力。
政策支撑·案例
总部搬迁至重庆获得资助
创业科技公司成长为全国大数据企业50强
“我认为重庆的战略地位和区域位置决定其在西部有着无与伦比的辐射能力。”2017年,陈玮将企业总部整体搬迁至重庆,创办了重庆誉存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并获得政府项目扶持资助。
目前,誉存科技已成长为国内金融科技领域增速最快的企业之一,在北京、广州、深圳、杭州等地建立了分支机构,在新加坡成立了东盟市场分部,企业的客户已超过1000多家,涵盖银行、担保、小贷、第三方支付、政府监管部门、汽车、商超等多个行业。
基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深耕金融业务领域,誉存科技输出的多套金融科技应用产品与完整普惠金融解决方案得到广泛认可,总体市场占有率超过70%以上,位列中国大数据企业50强,还上榜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地图。
陈玮说,如今,她还关注行业可持续性发展,积极组织成立了西南大数据联盟、智慧金融产业生态联盟,共享行业信息与技术,加强行业交流合作;联合央行旗下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政府机构及多个高校团队,发起成立百行智能数据研究院,并于2019年创建为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顶级产业智库,打造国际一流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
畅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
300多家物联网企业及科研机构“结盟”
7月6日,重庆日报记者从重庆市物联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下称物联网联盟)获悉,通过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技术创新资源,搭建产学研用的协作平台,目前,物联网联盟已聚集了300多家物联网相关企业及科研机构,承担了国家、市级重大科技计划和项目的实施,开展物联网产业分析研究等,累计参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20项,连续4年形成《重庆市物联网产业蓝皮书》及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图谱,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物联网联盟成立于2017年9月,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重庆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筹建,是我市首批组建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之一,面向所有从事物联网相关产业(含移动通信、人工智能、智能终端、虚拟现实、天馈线)及其配套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系统集成的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高校院所,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目前,物联网联盟成员单位累计获得国家级项目支持4项,财政资助8519万元;获得市级项目支持30项,财政资助4000余万元。在市科技局指导下,通过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创新相结合,累计获得专利100余项,参与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8项、地方标准10项,成为支撑和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