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疫情,各行业小微客户(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所处市场环境更加严峻,与此同时,受小微客户单体规模小、技术水平普遍偏低、经营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制约,小微信贷自带高风险标签。虽经政府部门、金融持牌机构、互联网平台等“几家抬”,但融资难和贵仍是诸多小微群体面对的紧迫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所导致的市场逆向选择系主因,完善小微信用体系可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1 当前小微客户信用体系的若干问题
1.信用概念混用,评判主体多元
信用一词,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定义。在社会活动中,大致可分为商业信用与社会信用,而前者又有狭义与广义两种含义。狭义商业信用指市场参与者从事生产、消费和交易时,因物权转移(提供商品/服务)与支付货款/费用在时空上不同步,而产生的融资与债务安排。广义商业信用则更广泛,例如当前广泛应用的公共监管信息(政府、司法在监管商业实体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市场参与者信息(消费者、交易对手、合作伙伴、员工评价)、投融资交易信息(信贷、赊销、预付、担保信息)等。而社会信用,其内涵则与声誉、信誉等词相近,主要指个人品质、守诺履约、遵守公德良俗等道德层面约束的情况。目前小微信贷实践中,信用评估存在多种含义混用、评判主体多元、标准不一等问题,反而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由各地政府主导的信用体系建设,虽冠以“社会信用体系”,但又未明晰区分与商业信用的异同,对加速形成良好商业信用环境的积极作用有限。
2.数据主权不清晰,应用成本高昂
真实、高活、多维、海量、关联等都是大数据的重要属性,但人们却往往认为大数据就是“数据大”,一方面,对数据生产、采集、传输、消费各方的财产权利界定不清,实际掌握数据的各方彼此封锁、画地为牢,却都希望获取他人掌握的数据;另一方面,对分享自身掌握数据非常谨慎,惟恐所谓“高价值”数据泄露,搞零和博弈。本人认为,要想通过大数据风控了解小微客户信用,实现多源数据复用是其核心,因没有明晰操作规范,近年数据安全事件频发;同时数据主权难界定、标准化程度低、普遍未经治理等问题,都导致大数据风控成本高昂却效果欠佳,个别成功模式也很难推广。
3.小微企业主与企业的商业信用混用
受发展阶段限制,很难区分小微企业主个人、家庭与小微企业的经营与消费现金流。小微企业主与家人作为自然人,其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但当其自身出现财务问题时,极易因道德风险导致逃废债务。持牌机构、助贷机构与小微客户往往处于“囚徒困境”之中,经营不规范-信息不对称-财务不健全-风险高-融资难、贵-财务成本高-经营愈困难-信贷不良愈高,善于伪装的低信用客户往往容易获得信贷资源,而在市场逆向选择之下,持牌机构多选择“惜贷”。
4.过度抵押与风险缓释手段不足并存
在小微信贷整体风险偏高情况下,传统持牌机构因金融科技等精细化管理能力不足,受市场竞争或政策压力影响又必须放款,因此要么过于偏重抵质押手段,只要押品足值、抵质押率低就行;要么与助贷机构签订复杂合同,试图向其转移风险;要么半强迫小微客户购买贷款保险。这些操作虽然可能控制自身风险,却加大了系统性风险,也必然会提高小微客户融资成本。
2 相关问题改进路径探讨
要想从整体生态链层面改进小微信贷发展状况,必须 “两条腿走路”,既充分运用先进金融科技与大数据分析手段,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分析效率;又积极培养数据科学家与风控团队,适应数字金融客观规律,降低信息不对称水平,这是解决小微融资难、贵的可行之路。
1.更广泛使用商业信用,慎用社会信用
从微观市场主体行为而言,在开展小微信贷时,持牌/助贷机构应针对小微客户信贷数据不足的特点,授信审查可扩展信息来源,更多使用广义商业信用数据,并将企业主等关联人商业信用数据作为开展企业征信的重要补充,结合自身风险偏好实施风控。而社会信用数据则需慎用,它既涉及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又属于影响商业信用优劣的环境性变量,属于相关性而非因果性因素,如果认为客户存在不良社会信用记录,则其商业信用一定不佳,并一味从严授信条件,则会导致合规机构无法服务到这部分客户,同时降低小微客户的融资获得性,实为“双输”。
2.统一数据架构,多维高活为小微客户画像
目前各方面对小微客户定义不一,也缺乏对全国(或分区域、分行业)小微客户商业活动的精细数据;即使有,也因缺乏数据标准与数据架构,无法积累细粒度历史数据。不能为不同区域、行业、规模、技术水平的小微客户画像,就无法精准评估具体客户的商业信用,在商业可持续的约束之下,持牌机构信贷产品与定价策略只会从严。
3.依托标准化与大数据风控,剖析商业行为
在当前环境下,小微信贷市场各参与方,应在金融行业或小微商会等行业自律组织牵头引导之下,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扎实开展数据调查,并总结商业信用评估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实践成果,通过小微信贷业务数据标准化、全流程数字化,为各方规范交换信息、高效分析数据、准确评估信用提供科学规范的高活数据,并据此分析小微客户商业行为。没有高质量基础数据,大数据风控其实无从谈起。这方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2020)“道口中小微经济恢复指数”、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2020)“个体经营户总量测算与新冠疫情冲击评估”等相关成果值得重视。
4.活用抵质押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
中央十分重视金融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印发专文强调降低小微信贷对抵质押的过度依赖。要把握这个“度”,首先就需摆脱“当铺”思维,持牌机构日常的押品管理,其侧重点不应是押品变现能力,而是该项财产权是否与小微客户经营息息相关,其使用价值、商业价值变化是否能多维、客观反映小微客户经营状况,并结合商业信用各类相关数据,精细化管理小微用户,分层定价,实现风险与收益匹配。助贷机构的着力点,也应是为各方提供脱敏、高活、低时滞的数据服务。小微客户自身,亦应遵循诚实信用与最小授权原则,依约持续提供自身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云平台等先进技术均可发挥积极作用,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已走上了正确道路。
3 相关政策建议
1.持牌机构/助贷机构采用俱乐部模式,聚焦商业信用服务
简言之,社会信用服务属于公共产品,其生产与供给可由政府机关或公益事业单位无偿提供,方便社会公众规避风险;小微客户商业信用属于准公共产品,应采取俱乐部模式,由各方依法自组织起来,谁受益谁付费,共享小微客户数据服务、聚焦商业信用。
2.产学研结合,建立知识图谱
持续开展小微客户调查,依照最小信息集原则,在保护客户信息、维护商业信用、减少信息不对称方面取得次优动态均衡,设计研发小微客户行为模型与用户画像,寻找适合的数据架构。
3.风控知识数字化
持牌机构/助贷机构应基于自身经验的实践成果,将隐藏于专家判断、一线风控经验等各个风险管理领域的知识显性化、结构化,依托5G网络、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持续推动数据标准化,努力实现小微信贷业务数字化、线上化,将真实、高活、多维的历史数据积累下来,真正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优质小微客户的融资便利性与满意度,同时控制小微信贷整体信用风险、减少风险溢价,实质性降低融资成本。
4.物权与押品管理动态化
持牌机构/助贷机构需全流程参与小微客户生态链,了解行业与个体变化,审慎、低时滞、成本可控地提供金融服务,改大水漫灌为“滴灌”,为小微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信贷产品与咨询服务,控制整体风控成本,缓解融资难、贵。
5.信用再造计划
在精准筛选、甄别优质小微客户,积极支持其稳健发展的同时;应推动信用再造计划,给已形成历史不良信用的小微客户提供出路,堵欺诈、套现的邪路,开积累高活经营数据、现金流,改善信用的正路。
综上所述,先进信息技术并非万能,金融问题自有其商业逻辑,小微信贷供给不充分,融资难、贵,是各方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所造成。在数字金融时代,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人们解决传统难题提供了新途径、新工具,也确已取得诸多新成果,聚集商业信用,减少信息不对称,努力实现金融生态链中小微客户、助贷机构、持牌机构良性动态博弈,方为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