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数据: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双引擎”

2020-05-14 09:43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如何克服困难坚持运行生产?对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而言,董事长高红卫最津津乐道的就是“一个人一个厂一个月”的故事。位于孝感的湖北航天长征装备公司,在“封城”那天一位技术人员正好在厂里做一个项目的产品设计,晚上要完成图纸交付,结果下午“封城”,厂里就他一个人,原本要多人协同完成的工作,只能通过云端协同,他一个人在厂里做完了所有的设计、试验、检测工作。这个故事只是航天科工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在云端成功开展协同设计、协同科研、协同试验、协同生产,以及营销和其他业务工作的一个缩影。

  通过数字化手段受益的不止航天科工,联想集团同样如此。联想集团90%的产能集中在国内,而海外市场的营收占比高达75%。在主题为“新基建浪潮下企业数字化的通关密码”的“财新云会场”上,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商用大客户业务总经理刘征表示,联想位于武汉、合肥、深圳、北京的工厂迅速复工,得益于企业内部的智能化管理水平,“4月8日武汉解封,第二天武汉工厂复工率基本达到90%,一周内100%的产能开动”。而联想集团下属企业生产线的柔性制造能力更令刘征引以为傲,“联想中国区85%的订单是按需定制,即根据客户选择的配置进行生产,我们合肥工厂生产的ThinkPad笔记本订单最小起订量是一台”。

  与主要为流程制造的联想不同,中集集团的业务属离散制造。中集集团CIO潘进杰表示,离散制造自动化程度不高,对人的依赖很大,伴随着人工成本增加,倒逼企业朝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制造业的本质没有改变,追求成本、交付日期、质量还是与过去一样”,潘进杰强调,“传统制造在乎每一笔投入和产出,但信息化的环境并无很好的借鉴,很难说服人,因此价值驱动非常重要,如业务的KPI(关键绩效指标)需要做什么改变,对业务痛点进行预配套的信息化,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是一个看见-相信-看见-相信的过程”。

  潘进杰认为,对制造业而言,未来产品的智能化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不只是所谓的传感器和定位那么简单,“而是更多的海量数据,未来新基建将通过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更好地拉动产业的供给需求”。

  在工业互联网打造上,中集集团面临着“自建”还是“选择外部平台”的路径选择。潘进杰明确表示:“我们的考量是要做自身擅长的事情,所以我们选择在平台上搭建工业应用,请专家维护平台的运行,我们负责透过对行业知识的深刻理解,推动数据价值的挖掘和应用。”

  中集集团选择借助外部专家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而联想集团显然属于“外部专家”的行列。国内一家非常大的餐饮连锁企业,拥有约4000家门店,员工和店租成本的削减空间有限,便与联想合作建立了一套能耗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实时接入全国门店的能耗使用数据,计算出来波峰和波谷加以优化。“这样的能耗管理优化定制项目,得益于数字化手段。”刘征说。

  “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几个驱动因素,第一个是业务驱动,第二个是数据驱动。”刘征认为,“如何依靠数据做决策,其实是一个特别大的挑战。联想努力的方向,就是帮助企业更好地在应用场景中采集数据、获取数据,同时借助计算终端与平台,进一步挖掘数据的价值。只有从数据中分析出来转型的收益如何,释放数据所蕴含的商业潜力,才能更好地推进数字化转型。”

标签:

责任编辑:bozhihua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