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随着全球经济贸易形势剧烈变化,叠加疫情“黑天鹅”,我国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也更加紧迫。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进一步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为“新基建”按下了快进键。
当下,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稳步推进,经济社会生活加速恢复,给世界抗“疫”带来了信心。复工复产在深度推进,“新基建”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长期来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视野和行动才能让“新基建”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总结前一段时间我国“数字化抗疫”的成功经验,对指导今后一个时期以数字基建为核心的“新基建”路径无疑有重要意义。
开展“新基建”需要考虑三个问题
对于“新基建”应该有新视野,当前需要考虑三个问题:首先,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的差异;其次,“新基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最后,“新基建”主要发力空间在哪里?
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在铁路、公路、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上,是自上而下的静态规划逻辑;而未来的高质量经济发展模式以生态文明为目标,需要新的基础设施,那就是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新能源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是自下而上的动态竞争逻辑。
“新基建”被寄予厚望,重启新一轮大规模基建的呼声日见高涨。我们需要冷静思考“新基建”未来的实施路径:钱从哪里来?由谁来建设运营?
在人、财、物等多重因素约束下,由政府主导投资乃至建设运营的传统基建模式面临诸多难题,“新基建”还应与高质量工业化、高质量城镇化战略相衔接,要能够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真正服务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基建”的资金安排和建设运营都应该通过改革和创新,让市场成为主导者。
是选择“撒芝麻盐”式均衡发展,还是“尖兵攻坚”式集聚推进?“新基建”需要放到国土版图空间中去布局,放到中国现代化路径上去定位,而现代化道路面临市场化、工业化、全球化、城市化四大态势。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要求,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让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主要空间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承接更多的人口经济要素,“新基建”无疑应该重点发力于此。
“新基建”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设施,所谓“新型工业化”,是在传统工业化基础上叠加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等要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产生和应用的结果。“新基建”既包括新一代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和新能源基础设施,也包括经过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的传统基础设施,其核心是数字基建,加快“新基建”进度,要与产业转型升级相伴而行、协同共进。“新基建”与以“铁公机”为代表的传统基建紧密结合,全面提升中高端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圈空间的组织效率,这才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根本办法,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有为市场的机制:以数字化抗击疫情为例
“新基建”高质量发展需要有为市场和有效政府。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具有很大区别,一方面市场前景不确定性较大,选择性产业政策的适用性不高;另一方面近些年在市场机制推动下,这个领域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成就。“新基建”更多的是尊重市场规律、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结果。在“新基建”过程中,政府需要对应好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做有效型政府,因势利导地提供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企业发展则需要面对负面清单积极有为。很多城市羡慕杭州和深圳,因为它们有阿里巴巴和华为、腾讯,这些世界级创新企业都是“新基建”的领军企业,它们都不是规划出来的。
例如: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阿里巴巴旗下钉钉就发挥了“新基建”作用,助力城市复工复产与学生复学复课。钉钉最初只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内部创业项目,其从诞生至今,只有五年时间,经过在市场上不断试错和调整,最终看准企业组织端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巨大市场机遇,重点打造企业组织的数字化协同平台,并和阿里云这样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打通。这次疫情发生后,数字化协同成为各行各业的刚需,钉钉则迅速成为全国性公共基础设施:2亿人通过钉钉在线办公,1.2亿学生通过钉钉在家上课,每天1.5亿人登录钉钉健康打卡。此外,华为、腾讯、字节跳动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不约而同地加大资源投入,力推同类产品,在政府未投资新建任何平台的情况下,全社会的数字化协同需求迅速得到满足。这些案例无不显示出市场的强大力量。
“新基建”不能完全沿袭过去的投资逻辑。如果仍然依靠政府投资,虽然可能直接从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但由于没有很好地利用市场机制,很难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与其政府通过债务赤字主导,不如将这些财政预算作为减税或行业补贴,为企业家和市场减税降租,让企业和市场在已有的基础设施上有“赚钱效应”,并自发产生“新基建”需求。
在此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新型基础设施表现突出:远程会诊、热成像测温、AGV无人小车等创新应用广泛普及,从直播“云监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进展,到全民在线办公、在家上课,到人人都用手机出示健康码参与联防联控,再到全国各省市通过数字平台有序管理企业复工,新型基础设施初露锋芒。一批市场机制下诞生的应用支撑起了全国人民在线大协同,为全民抗疫提供了重要支撑。未来,“新基建”仍需不断突破创新,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