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用技术提振生产率,无人不爱。数据显示,中国84.9%的制造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转型升级需求。
当前,企业正面临数字化转型,根源在于全球经济面临的四大问题:增长乏力、产能过剩、老龄化、全球竞争加剧。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用技术提振生产率,无人不爱。
而根据第三方机构IDC发布的《2018中国企业数字化发展报告》显示:美德英等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 50%。而中国至2017年已达 32.9%,规模达 27.2 万亿元,目前增速近 20%,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数字未必精准,但趋势显而易见。
但很多高管和学者纠结的问题在于:数字化似乎不能轻易与企业战略划等号。数字化手段的多样性与产业的复杂性,让企业面临重重挑战。
学者们用惯了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恐怕无法为数字化转型指明每个细节,因为行业区隔、核心业务、发展阶段、以及近来愈加被重视的社会因素(如环保)让每个企业面对数字化的需求千差万别。
在企业层面,如果没有匹配其核心业务,数字化本身难称战略。
产业数字化 探索中寻方向
数字化转型的复杂性也体现在其测算难度上,与IDC的数字不同,根据财新智库统计,按照投入计算,数字经济目前占中国经济的实际比例约为10%。
在前不久举行的2019施耐德电气创新峰会上,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指出:
10%的数字更加严谨,数字化经济下半场要从消费互联网转向工业互联网,但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会像消费互联网那样呈现出大爆炸或者大迸发式的经济体量。
对中国的制造业企业而言,数字化需要解决其核心问题:优化产能,降低能耗,减少排放。
中国联合水泥是个很好的样本。2018年全国水泥产能31亿吨,而正常消费量不超过17亿吨,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加上同质化、能耗、环保压力,可以说到了一个必须转型的关口。
公司与施耐德电气联合进行了智能工厂试点,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产品稳定性得到极大提升;同时能耗基本上比传统功能的产品低了10公斤标煤,电耗基本节约了20%;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传统产线基本上350人作业,现在只要97人;环保指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降低了25公斤二氧化碳的排放。
中国联合水泥总经理助理王克东介绍,中国联合水泥的转型成果得益于前期的顶层规划,正因为有明确的目标,不但效果明显,成本控制和回收也做得很好。
他还透露,中国联合水泥目前正将数字化经验用于原有产线的提升。
数据显示,中国84.9%的制造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转型升级需求。
水泥行业在现阶段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具有一定代表性。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业务侧重不同,经验难以照搬。
目前普遍认为,中国对标德国工业4.0,最好的企业、最好的水平也是在展望4.0阶段,即3.0水平,还有大量行业尚在要补1.0和2.0的课的阶段。
单志广认为,对广大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有三个核心挑战:
场景繁多,不存在通用方案;
数据处理能力挑战;
系统复杂性挑战。
其中中小企业转型尤为困难:数字化与企业核心业务战略难以精准匹配,变成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调研员、研究员李燕认为,这是当前数字化的最大误区,反观一些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数字化转型都与产品创新战略和商业模式创新战略很好地结合。
比如纺织服装类企业,通过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用户数据的采集,能够通过个性化定制来提高自身产品的客户体验和个性化,来提高自身产品的附加值。
她认为,根据目前成功企业的探索,可以总结出三个方向:
首先,推动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自动化;
第二,依托工业互联网的平台化来实现产用结合,供需灵活,弹性对接,高效率整合;
第三,制造和服务的深度融合,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变革,使制造业能够有能力向价格链延伸和拓展。
技术融入场景
无论哪种方向,数字化的前提是技术选择和使用。但技术无法离开场景凭空作用。
试想一下,如果把整个制造业的数字化比作一个家庭的数字化,智能门锁是为了安全,智能电视是为了娱乐,感应灯节能,智能空调则是舒适。
如果不考虑需求,盲目购置设备,结果家庭成为了技术试验场,投入浪费,也无法满足正常生活需求。
5G时代将至,数据传输能力的提高,将使得技术和应用场景之间的互相推动更加频密。
但问题出现了,首先,新技术能否直接用于企业数字化转型?
作为服务中国企业三十年,深谙行业特点,并在能效管理和数字化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施耐德电气,对此的看法具有代表性和参考价值。
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近年来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数字化要结合实践,找准客户需求点,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先医后药。
在施耐德电气创新峰会上,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庞邢健认为,所有前沿技术都必须和具体的应用场景关联,技术的使用才能自然而然。
目前,有约50万个安装了施耐德电气基于物联网的EcoStruxure项目现场。超过2万的开发者、65万服务提供商和合作伙伴一同运作。
施耐德电气本身就是制造企业,数字化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能够为其观点提供佐证。施耐德电气武汉工厂已经进入到全球最领先的数字化转型前列当中,获得了达沃斯论坛灯塔工厂的评价。
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系统性和可持续性,OECD(经合组织)做过名为“数字红利生产率提升“的报告显示,从2010年到2016年欧洲样本企业做调查证明,通过数字化应用确实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力,平均0.9到1.45个百分点。
但只有少部分继续进行创新性业务投资,和自身组织管理变革的企业,实现了更大方面的提升,实现转型。
李燕认为,现阶段数字化降本提质增效是补短板,接下来面向综合集成的应用,更高的阶段是实现企业自身的转型,要和产品创新、业务创新结合起来。
所以,数字化转型是需要科学谋划、稳步实施的。
转型可见的收益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需要看到收益。
施耐德电气今年发布的《2019年全球数字化转型收益报告》基于对过去5年中,通过能效管理和自动化数字转型获取切实、可量化的商业收益的230位客户的研究,总结了三大创造价值的领域:资本支出;运营支出;可持续性、速度和性能。
研究表明,工程流程的数字化可以为企业节约平均 35% 的资本支出(CapEx)和时间优化,新系统和资产的调试成本平均也可降低 29%;企业和机构可节约平均 24% 的能耗。
在工业应用领域,从物联网追踪到自动化生产线,整个价值链的能效管理和自动化,能使生产率提升 50%。
这份报告中不乏中国联通、宝钢等中国企业。对于它们而言,数字化转型的收益实实在在。
而面对中国制造业复杂多样的企业需求,单志广总结,数字化转型仍需渐进,但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可能是脱胎换骨的。
这一切的前提是,企业可以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转型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