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清华大学大数据与云计算实验室发布了《2018中国人工智能指数》报告,人工智能研究员徐波结合这份报告指出,无论在学术和产业方面,我国近十年来的人工智能发展都是落在一条高速发展的轨道上的。
徐波进一步指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态势非常良好。在应用领域,我国的人工智能企业,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安防监控、智能音箱、智能家居等领域均处于国际前列;在学术领域,根据爱思唯尔文献数据库统计结果,我国在学术期刊及专业会议发表论文的总数也快速上升,尤其是2016年之后,论文总数快速接近美国,到了2017年,全面超越,成为世界上人工智能领域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国家。在教育科研领域,近年来,中科大、清华、北大等高校均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为国家人工智能的发展培育新生力量。此外,中国人工智能大会从2015年确立,已成功召开了四年,并且规模还在扩大。以上领域的发展,均显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非常活跃。
但是徐波也同时指出,在这种繁荣发展的背后,与人工智能世界领先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他说,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前沿理论创新上还存在缺陷,发展偏重技术应用,而忽视了基础研究以及原创成果,在顶尖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生态的打造上还存在较大漏洞,而基础平台、标准规范等方面,也落后于世界领先水平。徐波指出,全球人工智能700强中,中国虽然排名第二,但人数远低于美国,美国的顶尖人才总量约占700强的一半,这是一个不小的差距。此外,研究顾问公司Compass Intelligence在2018年发布了一个人工智能芯片企业的排名,前十名中没有一家是中国企业。徐波说,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在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和技术生态布局等方面发展较为落后,而技术平台建设力度也有进一步的优化空间。此外,我国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缺乏系统、长远的分析,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不仅参与制定人工智能国际标准的积极性不足,国内的人工智能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也是短板。徐波说,这些问题可能造成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过热并存在泡沫化风险。
那么我国人工智能的前景如何呢?徐波认为,即便有这些问题,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景仍然是非常看好的。这是因为,我国发展人工智能有着多方面的综合优势,例如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数据资源,多样的应用场景,国家政策的大力投入以及人力资源优势,再加上手机的普及等时代发展的科技因素,发展环境非常优越。2017年,全球顶尖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发布《人工智能:助力中国经济增长》,报告指出,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将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提升27个百分点,而国家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指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基于此,徐波说,即便人口红利在未来几年可能略有下滑,但未来的发展征程中,智能红利也可以弥补人口红利的不足。
针对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未来几年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徐波指出,首先我们需要树立理性务实的发展理念。实现机器在任意现实环境的自主智能和通用智能,需要长期的理论和技术积累,再者,人工智能对交通、医疗等传统领域的渗透,是一个长期的融合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发展过热必然导致泡沫,因此需要理性设置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
其次要重视技术和理论创新。徐波说,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在创新方面相对滞后,应当着力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把关键核心技术握在自己的手里。这就需要国家重点发展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核高基”:新,即打造新型的、开放创新的技术生态;核,指的是核心技术,比如先进机器学习技术、鲁邦识别、低功耗智能计算芯片等;高,是指高端综合应用系统与平台,比如机器学习软硬件平台、大型数据平台等;基,就是基础理论,如脑机接口、类脑智能等。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人工智能技术标准的建设,徐波指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如火如荼,无论是技术应用还是科研教育都处在世界前列,理应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掌握话语权,实施标准加速人工智能驱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进程,让智慧红利惠及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