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蓝海起航,逐梦筑梦!
贵州是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近年来,大力推进“四个加快融合”,积极探索“大数据”发展路径,着力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今年10月29日,全球首条类7代触摸屏——贵州达沃斯光电有限公司大尺寸触摸屏智能生产线在贵阳国家高新区投产。运用AGV机器人、JIT实时生产管理系统、MDC设备管理系统、生产大数据管理可视化平台等智能化设备和技术,该生产线实现了高效智能化管理。
大力实施“千企改造”“千企引进”和“万企融合”工程,我省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省覆盖推进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省份;在全国率先编制《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评估体系》并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该评估体系在全国首次提出覆盖国民经济全行业的大数据融合应用评估方法。
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质量效益持续提升,贵州“两化”融合指数在全国排名从2014年的第29位提升至现在的第19位。航天电器、贵阳海信等9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名单。
2018数博会上,俄罗斯HUDWAY公司参展的可视化引擎产品引来众多市民体验。旷光彪/摄
——加快推进大数据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冬闲时节,修文县谷堡镇猕猴桃种植户吴道成依然在种植基地忙着。去年以来,老吴家120亩果园里陆续安设了一些“稀奇”设备:VR摄像机、气象站和探测器……得益于这些“黑科技”,他家的猕猴桃卖到了山东、上海等大市场,年产值过百万元。
如今,“修文猕猴桃大数据平台”已覆盖全县5.2万亩果园,385个果园拿到了溯源识别“身份证”,大数据可追溯系统助力修文猕猴桃走出大山。
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农业产业链价值、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助力产销对接……“大数据”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有力支撑我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助力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落地落实。
——加快大数据与服务民生的融合,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近日,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两名专家主刀,两台复杂的烧伤整形手术通过网络传输,全省县级以上医院的相关医护人员在远程医疗平台上实时观摩学习,相当成功。截至今年11月,我省远程医疗服务总量已经达到35.6万次,累计服务群众5万余名。
利用大数据服务民生,贵州落到实处。通过“精准扶贫云”,23个部门数据实时共享交换,可为贫困户精准画像,让扶贫政策精准兑现;“医疗健康云”是国内首家以省为单位的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全省实现“一窗式”预约挂号;“进一张网、办全省事”,省网上办事大厅注册用户达到631万户,日均办件量近6万件;云上贵州移动服务平台、筑民生等便民应用实现“一机在手,服务到家”;省级政府网上政务能力连续2年排名全国前3位。
——加快大数据与社会治理的融合,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今年12月12日,省交通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宣布,贵州省交通建设工程投资领域“数据铁笼”项目已经投入试运用阶段。该项目将对交通建设工程领域的权力点、责任点和风险点进行动态监控,构建起大数据监管技术反腐体系。
运用大数据提升政府管理、服务、决策水平,除“数据铁笼”外,我省还有“智慧法院”“多彩警务云”“社会和云”等一批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好应用,先后被国家授予“全国健康医疗大数据区域中心建设及互联互通试点省”“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示范省”“国家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试点省”。
“一云一网一平台”
11月13日,《贵州省推进"一云一网一平台"建设工作方案》印发实施,着力打造全省政务数据“聚通用”升级版。
定义:打造承载全省政务数据和应用的云上贵州“一朵云”,实现“一云聚合”;构建全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统一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政务服务“一张网”,实现“一网通办”;建设全省统一政务服务和政务数据智能工作“一平台”,实现“一平台服务”。
总体要求:创新政务信息化建设新机制,建立以大数据驱动政务创新的政务大数据建设新模式,为全省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和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提供大数据支撑。
目标任务:一年见形象,两年出成效,三年全覆盖。
一套产品交付时间从两周缩短到两天(企业故事)
12月6日,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由工信部、省工信厅、航天科工集团专家团队组成的验收组开始对该公司“精密电子元器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进行验收。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老军工企业,曾经因为生产线落后,生产效率不高,质量也不稳定。2016年6月,公司向工信部申报“精密电子元器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并于当年9月获批复,2017年正式落地。项目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目前已建成四条生产线,实现了从原料传输到产品生产的全程自动化。
以一套精密电子元器件的生产为例,该公司负责人介绍:“50道生产工序有39道实现自动化,车间工人从45个缩减到11个,年产量由10万件提高到50万件,合格率从90%提升到99.8%以上,一套产品的交付时间从以前的2周缩短到现在的48小时内。”
“土专家”比不过“黑科技”(人物故事)
吴道成家有120亩猕猴桃,从10月份进入采收期,他家的猕猴桃就供不应求,通过电商还卖到了山东、上海等远方,两个月就入账一百多万元。
“全靠高科技帮忙。”吴道成说,“不但品质好,还可‘追溯’,消费者放心!”
吴道成今年50岁,是修文县谷堡镇平滩村猕猴桃种植大户。上世纪80年代,他就开始种植猕猴桃,曾经是附近有名的猕猴桃种植“土专家”。
猕猴桃是修文县的一张名片,种植面积达16.7万亩,位居全国第四。2015年起,修文县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猕猴桃种植、管理实行全程监测,并让这里产出的每一颗猕猴桃都拥有溯源识别“身份证”。
以前,吴道成家的猕猴桃地里,要讲“设备”,那只有灭蚊灯和黏虫板。现在,高清摄像头、气象站和探测器等“黑科技”设备陆续添置,让他可以实时监控果园的温度、湿度、雨水、风向、土壤酸碱度,根据这些数据,他就能及时对果树的成长进行干预,保证产量和质量。
“智慧农业让种植‘一目了然’!”吴道成说,“我这‘土专家’可比不过‘黑科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