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等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既从侧面凸显了信息化在培育新动能促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彰显了党中央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定决心。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的背景下,如何理解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融合发展新特征,如何继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中国电子报推出“深化融合发展,推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专栏,邀请行业主管部门、研究咨询机构、业界专家撰文,阐述新时代两化融合的新内涵和新特征,为创新推进两化融合、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此文为专栏文章之七。
推进两化融合是党中央一以贯之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两化融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化深度融合一脉相承,是新时代背景下两化融合的新目标、新内容、新要求,标志着两化融合迈入新阶段。
一、 新技术引发新变革
以信息网络技术加速创新与渗透融合为突出特征的新工业革命,不断加速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步伐,工业互联网蓬勃兴起,推动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向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转变,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顺应产业变革趋势,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推动工业经济向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转变,抢抓产业变革发展机遇。
(一)以“互联网+”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伴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围绕用户主导、生产分散化、服务个性化的新要求、新趋势,企业全面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搭建起实现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用户之间资源动态协同和按需优化配置的“双创”平台,冲破传统契约关系,探索实现全员共治、共创、共享的新治理体系。处理好数据要素与传统要素、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信息化时代管理与工业化时代管理、不同产业之间跨界融合的关系,企业的组织形态在逐步向扁平化、流程化、柔性化、网状化和分权化的方向发展,企业与知识劳动者之间的雇佣关系、合作关系等也在随之发生改变。这些激发员工活力、自主经营能力,促进企业全员成为面向客户的价值创新中心的积极探索,代表了未来工业组织形态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以“大数据+”创新推动生产力变革
数据作为继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管理之后的一种新型生产要素,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泉。数据资源与产业的交汇融合正促使社会生产力发生新的飞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依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一般性生产要素,进入门槛低,规模化扩张快,但也容易导致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和低端化发展。而工业大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开发利用水平,以及数据流、物质流和资金流集成协同能力,有助于大幅提升优化配置制造资源的效率和水平。相比其它生产要素,数据资源具有可复制、可共享、无限增长和供给的禀赋,打破了传统要素有限供给对增长的制约,不断催化和转化着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传统要素,为持续增长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与可能。
(三)以“人工智能+”创新推动生产者变革
当前,相较于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融合能够更好地获取基于数据的洞察力,使原来无法分析或难以破译的数据产生新的利用价值,从而获得更好的成本效益或更高的时间效率。基于数据等新要素,人工智能将物理世界的客观规律以及人的经验智慧用数字化模型进行刻画、仿真并形成自我学习、持续迭代优化的新型能力体系。总体而言,人工智能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和实现是一个渐进而持续的过程。从初期的技术、设备、生产线的布局投入,到内部生产、制造流程的优化和效率提升尽可能降低成本,接着与外部整个供应链生态系统的协同,最后真正实现人和机器协同推进擅长的工作并达到增加资源供给的目标,实现生产者的劳动主体变革。
二、 融合发展的新特征
要深刻理解两化融合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和本质特征,就是要认识到,我国正在并将长期处于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历史阶段,沿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阶段不断跃升。得益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围绕用户主导、生产分散化、服务个性化的新要求、新趋势,数据能在全球范围内实时传递和共享,分散的供需双方之间也能实现动态精准匹配,基于互联网实现全员共治、共创、共享的制造业服务新模式蓬勃兴起,制造业正步入网络化阶段。
(一)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是融合发展在网络化阶段的主要任务
通过深入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劳动力、技术、设备设施、资本、服务、知识等资源的大范围动态共享和按需提供,从而实现人人参与、人人获益,全面盘活闲置资源,极大提升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和利用效率,是融合发展在网络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推动制造业进入智能化阶段的必由之路,是抢占智能制造生态系统竞争制高点的必要前提。加速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是实现两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必将为两化深度融合提供强大的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
(二)工业互联网是融合发展在网络化阶段的必然选择
数字化阶段主要使命是制造基础设施、行为活动的数字化、软件化改造,而制造资源配置规则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网络化阶段的主要使命是大范围按需动态配置制造资源,智能化阶段的主要使命是依据个性化需求深度挖掘和精准配置制造资源,因此网络化和智能化阶段将是制造业发展理论、方法工具、解决方案发生系统性、颠覆式变革的时代。当前,互联网创新发展与新工业革命正处于历史性交汇期,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快速延伸,工业经济由单点的信息技术应用向全面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度拓展。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兴起于2012年,其目的就是要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化制造。
(三)智能制造是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
随着两化融合的不断深入,智能制造的概念和内涵日新月异,智能工艺、智能装备、智能加工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慧企业、智慧供应链不断演进和发展。只有当人、设备设施、制造活动等的数字化达到一定程度,基于数据大范围、大规模协同应用的制造业网络化才能够取得实质进展;只有当连接到网络中的制造业参与主体、资源、活动等达到一定程度和复杂度,智能处理、自组织、自决策才会凸显其价值且成为发展的必然要求,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才会日益成熟并成为产业界的普遍选择。因此从工业化、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来看,智能制造生态系统理所应当是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
三、推动新时代两化融合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就是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
(一)着力完善融合发展标准体系
一是系统谋划全国两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573)工作,充分发挥标委会平台作用,统筹好两化融合标准的制定、应用、推广等各项工作。二是优化完善两化融合管理标准体系,加快研制两化融合绩效评价方法、企业两化融合分级实施指南等关键亟需标准。三是积极拓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广度和深度,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在重点区域和优势产业的应用全覆盖,引导企业持续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四是加强与相关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加快两化融合标准国际化进程,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
(二)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推广
一是建设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连接、管理、服务各类主流工业互联网平台,动态跟踪平台运行和企业应用平台的情况,形成“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二是针对工业互联网平台共性技术、数据治理、应用实施等领域,研制关键共性亟需标准,建立大数据可信共享的管理机制,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间的数据交互、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三是建立服务评价、应用诊断、咨询培训、评级采信、运行监测、安全保障等全流程服务体系,以企业应用需求为牵引,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海量用户和规模化应用,促进平台开放价值生态建设。
(三)推动工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
一是集中开展工业电子商务专题研究,全面推出《工业电子商务白皮书》、《企业集中采购指南》、《中国工业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8)》和《工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案例集》等开创性成果,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成果体系。二是协同各地工信主管部门、央企集团和国家级行业协会等资源,有重点有步骤地持续推进工业电子商务运行形势监测分析工作,形成监测核心企业群,并编制相应发展指数,为全社会提供决策参考。三是联合产业基础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地区共同举办工业电子商务系列主题峰会,加强经验交流,凝聚行业共识,搭建政产学研用高效合作平台,积极推进工业电子商务向纵深发展,引领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
(四)提升工业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一是完善“一网一库三平台”、工业信息安全靶场等国家级平台,建设数据资源中心,汇聚来自地方、企业等各方的工业信息安全相关数据,建立数据驱动安全能力。二是发挥决策咨询优势,推动工业信息安全立法,支撑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分类分级管理制度等法规政策编制,明确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强化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突出强调企业主体责任。三是依托国家工业控制系统与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大力发展面向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联网设备、应用的安全质量检测等市场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