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亚洲论坛今天开幕,为何再次引发 AI 替代人类的一场虚惊?

2018-04-10 11:10 来源:知晓程序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机器翻译产品早在2010年就开始出现,但更多的应用主要是在旅游、社交、商业等C端场景,而会议同传仍然是该领域的至高挑战。

  创立了17年的博鳌亚洲论坛第一次使用AI同传,不仅是这个年度国际顶尖论坛所做出的重要改变,也是「腾讯同传」一次不小的考验。以至于马化腾在朋友圈也对准备上岗博鳌的腾讯同传不无关切,「新尝试,多包涵。」

博鳌亚洲论坛今天开幕,为何再次引发 AI 替代人类的一场虚惊?

  据腾讯公司QQ浏览器及「腾讯翻译君」负责人李学朝接受知晓程序专访时介绍,从4月9日,腾讯同传正式投入使用于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前各场分论坛的情况来看,腾讯同传可以在嘉宾自由多语发言切换的情况下,完成翻译结果;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坏的例子,团队已及时进行修复,符合对AI同传的预期。

博鳌亚洲论坛今天开幕,为何再次引发 AI 替代人类的一场虚惊?

  然而,此前的小试牛刀之后,也会在今天迎来大考。博鳌亚洲论坛今天上午正式举行开幕仪式,作为开幕式同传支持之一,腾讯同传将与人工同传一起,为会议提供双语纪要服务。

  李学朝告诉知晓程序,此次腾讯同传主要采用「现场投屏」、「小程序」2种模式。现场参会的他国领导人、政要以及国际友人可以通过会场大屏幕实时观看演讲文字版;而远程观看这场开幕式的用户,则可以扫描腾讯同传小程序码,获取会议的中英文双语演讲内容,并可「点击听译文」收听演讲。

  衔枚疾走的「腾讯翻译君」

  腾讯人工智能同声传译解决方案由2个部分组成:「腾讯翻译君」+「微信智聆」。

  李学朝介绍说,博鳌亚洲论坛上实际的同传实现原理是,微信智聆把人声识别为文字,腾讯翻译君再把文本翻译成目标语言,再通过语音合成进行播报。

博鳌亚洲论坛今天开幕,为何再次引发 AI 替代人类的一场虚惊?

  其中「微信智聆」团队早在2011年就开始成立;相较而言,「腾讯翻译君」要晚的多,这个由MIG内部孵化的团队成立时间为2016年。腾讯翻译君与微信智聆合体为腾讯同传则是在2017年。

  伴随着腾讯的潜心布局,翻译领域的技术变革也正迅疾发生。2016年初,腾讯开始研发AI翻译产品,当时整个行业都在采用的是SMT的统计机器翻译技术,其背后的核心算法是基于短语的机器翻译,错误率较高。

  技术的奇点出现在2016年底。谷歌在机器翻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所发布的神经网路机器翻译系统(GoogleNeuralMachineTranslation),简称GNMT,实现了迄今为止机器翻译质量的最大提升。

博鳌亚洲论坛今天开幕,为何再次引发 AI 替代人类的一场虚惊?

  正是看到这一突破,腾讯翻译君团队很快调转走向,采用了NMT技术。翻译君团队基于神经网络算法和腾讯的数据开发了TNMT算法。不仅在腾讯内部胜出,也很快确立了自己的核心优势。

  如今,「腾讯翻译君」已经支持15个语种,每天翻译请求超过4亿。而在博鳌亚洲论坛之前,腾讯同传已经有近百场的实战,其中包括VMWARE中国女性发展论坛、2018年腾讯年会、2018微信公开课Pro、腾讯媒体+峰会等。会议现场中文语音识别准确率平均可达97%,翻译可接受度超过92%。

博鳌亚洲论坛今天开幕,为何再次引发 AI 替代人类的一场虚惊?

  一直以来,同声传译的难点已经被行业所共知。李学朝对知晓程序说,在大型会议之前,腾讯是不能拿到发言稿的,这需要腾讯同传完全拟人化地应对现场的各种状况。

  比如说,在2018年年初腾讯年会上,马化腾就临场决定使用没有经过准备的腾讯同传。「但使用结果出来后,大家对翻译君和微信智聆这套同传方案更有了底气。」李学朝说。

  不过到了博鳌亚洲论坛,现场情况的复杂性对腾讯同传又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论坛专业度高、覆盖度广的特殊场景,腾讯翻译君还通过定制化术语支持、领域自适应等技术进一步优化翻译结果。微信智聆也专门针对博鳌论坛嘉宾的国家、地区语言特征进行专项优化训练,并通过工程优化实现多人、多语种会话的并行识别,保证现场的识别准确率。

  不过,李学朝告诉知晓程序,虽然腾讯翻译君已经支持15个语种,但此次博鳌亚洲论坛还仅使用中英双语翻译。

标签:

责任编辑:wangjunhui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