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在围棋上所向无敌的“阿尔法狗”终于被击败了,而且是0比100惨败。这位新高手名叫“阿尔法元”,虽依旧诞生于谷歌团队,但得益于算法和芯片的全面革新,技能已在“师兄”之上。如此一场近乎碾压的胜利,再次触动了很多人的敏感神经:人工智能会不会通过自我学习变得无比强大?人类最终会被机器奴役甚至取代吗?
在笔者看来,“阿尔法元”的胜利并不意外。科技水平在不断进步,人工智能自然与时俱进,“师弟”击败“师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就此便生出诸多烦恼,甚至担忧起人类的命运,着实有些杞人忧天了。人工智能同汽车、电脑一样,本质上是人类发明的新工具。而工具不拥有形象思考的能力,创造性与开拓性远远不及它们的创造者——人类。无论“阿尔法狗”,还是“阿尔法元”,它们所得到的每一分,无不是因为遵循了人类设定的规则。与其说人类智慧被机器超越,倒不如说是一群计算机科学家战胜了自己。
工具工具,终究是要为我所用。作为一种高端的技术集成,人工智能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挑战人类,而在于服务人类。近些年来,从“深蓝”“浪潮天梭”再到“阿尔法狗”“阿尔法元”,人工智能不断突破着象棋、围棋等人类设计的智力游戏,人类一次又一次在与机器的较量中败下阵来。但与之并行的另一条逻辑则是,人类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与机器的较量中一次又一次得以提升。两条脉络交织之下,我们应该感到欣慰,因为技术水平之高,预示着改变生活的无尽可能。放眼我们的现实生活,移动支付、语音识别、实时翻译等等过去想来的“神乎其神”早已化作了“家常便饭”,我们正享受着技术进步的红利。
而欣喜之余,真正值得忧虑的,与其说是技术发展的无限,不如说是对人工智能的滥用。无论是电影《终结者》里“天网”对人类发动的核大战,还是小说《海伯利安》里的“反复派”意欲消灭人类,描绘的都是技术失控后的可怕场景。文艺作品固然是夸张的,但这种提醒是实实在在的:科技本身中性,释放出什么效应取决于使用它的人。人工智能的研究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但人类对其能力边界的认识仍属管中窥豹,与之相配套的伦理学和法律研究远远滞后。今天人工智能只会下下棋、算算数,但不代表它的未来不会有巨大的破坏力。现在不加以足够重视,当“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再想关上怕是就晚了。
“即使新的科技发明带来的49%是问题,但它首先带来了51%的好处。”新技术的产生总是值得点赞的,作为“副作用”的新问题注定难以避免。保持一份乐观又谨慎的态度,或许才是真正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