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人类存储数据和计算能力异常庞大,使得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争论再一次兴起。以马云等为代表的一部分商界精英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提升,“未来三十年,计划经济会越来越大”。从理论上来看,马云的论断似乎有一些道理,但实践中又会怎样?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对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认识在逐步加深,逐步脱离意识形态关联。
首先,计划和市场都是社会经济资源调配的方式,本来不牵涉意识形态。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时就指出“计划多一点和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何协调供给和需求是一个千古以来人们不断探索的难题。“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都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损失,都不是社会经济的理想状态。“供不应求”会导致部分消费者得不到想要的物品。在传统农业社会,如果粮食供不应求,就会造成饥荒。“供过于求”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给生产者造成巨大损失。
计划和市场都不是完美解决“供需协调”的手段。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价格信号。“供不应求”会导致价格上涨,从而促进生产者增加产出,以获取利润。“供过于求”会导致价格下跌,从而使部分生产者退出生产,减少损失。但是实际上,价格调整会存在滞后或者提前,企业的调整不能及时,总会存在浪费。比如,一个超市进货,如果进货比预期销售多,会导致过剩;如果进货不足,会导致顾客不能买到需要的物品,可能顾客下次就不来了。一般而言,超市都会比预期销售稍微多进一点货,从而导致一些浪费,而且预期销售通常会发生偏差。浪费现象对保质期短的食品尤其显著。食品在供应链上的损失通常会超过10%。价格调整也存在成本。比如,饭店上调价格的时候,通常要更换菜单,这就是所谓的“菜单成本”。
计划经济理论上是优于市场经济的:直接通过指令性计划分配供需,使得供需不存在摩擦和浪费。但是,实践中,第一,社会生产网络非常复杂,商品数目异常庞大,现有有限的计算能力不能准确调配供需。第二,消费者的偏好和能力存在差异,这使得计划不能充分满足每位消费者的需求。如果考虑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和能力差异,那对计划的计算要求更加庞大。第三,自然界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使得计划调整异常困难,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会造成复杂系统的崩溃。
经济学追求的通常是次优解。虽然从理论上看,计划经济似乎比市场经济完美,但人类有限的计算能力不能支撑计划经济所需要的庞大计算,这导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失败。人们还是选择看起来更加“浪费”的市场经济。
随着新信息技术的兴起和计算机能力的不断扩张,马云等人自信心增加,认为计划经济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实现,也是可以理解的。的确,如果计算机足够强大,和现在的淘宝购物一样,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定制自己所需的物品,使得每个人都能满足需求,而社会不存在浪费。从某种角度来看,在互联网时代,计划就是市场。
我们回头再看一下前面提到的计划经济的三个问题。解决这三个问题,首先取决于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我相信未来随着计算机新技术和能源技术的突破,有足够的能源来支持庞大的计算能力,从而满足整个经济计划的制定,并考虑每个人的需求偏好和工作能力。
但是,庞大的计划经济和精密的计划设计,对风险的抵抗能力异常脆弱。著名数学家约翰·卡斯蒂在《X事件:一切陷于崩溃》一书中称,过分复杂的系统,各参数之间紧密相连,很容易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从而造成巨大灾难。比如,丰田汽车采用精细技术管理供货,但是一个轮胎仓库的火灾导致其整个汽车工厂停产数月。如果人类在超级计算机的带领下再次进入计划经济,会不会发生因为一台计算机宕机,而导致整个国家生产系统崩溃的X事件?
所以,从风险角度考虑,生产分散一点,即使有一点浪费,也未必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