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51信用卡在杭州举行四周年战略发布会,宣布完成3.1亿美元(按汇率6.7折算)C轮融资。领投方为天图投资和A股上市公司新湖中宝,其他投资方包括快的打车创始人陈伟星的泛城资本,以及华盖资本、国信弘盛股权投资基金、千合资本、洪泰A Plus基金等,泰合资本担任此次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总计3.1亿美元的融资额创下了互联网金融企业C轮融资的历史新高。
据公开资料报道,此前仅11家互金企业完成C轮融资,其中融资最高金额为2.07亿美元。51信用卡本轮3.1亿美元的融资额刷新了互联网金融企业C轮融资历史记录,顺利迈入10亿美元独角兽行列,成为浙江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新标杆。
商业模式决定企业价值
与其他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同的是,51信用卡的金融变现之路有其独特的竞争壁垒。
51信用卡CEO孙海涛介绍,51信用卡的金融变现路径,主要依托旗下的负债管理APP“51信用卡管家”所积累的信用卡数据、信用卡用户等基础,继而推出了自有金融服务平台“51人品”,通过构建信用卡产业闭环,实现了流量、数据、用户的内部融通。
“51信用卡管家”APP已成为中国管理信用卡账单最多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同时还渗透到了白条、花呗、水电煤等更全面的负债管理服务。其用户数已突破7000万、月活账单超过3000万、单日新增消费记录数据大于1000万条,是流量和数据的核心入口。
同时,金融平台“51人品”覆盖理财、借贷、分期等业务,不仅拥有自主开发的以信用卡用户为主的小额信贷产品“51人品贷”,同时还通过流量合作,引入了更广泛的第三方贷款业务。
2016年1月,51信用卡通过战略并购,补充完善了现金分期产品“给你花”,成功将用户群体扩张至无信用卡用户。目前,51信用卡已经构建了集投资理财、借贷、分期、负债管理于一体的信用卡金融生态。
据孙海涛在会上介绍,51信用卡的盈利能力已实现快速提升,目前单月营收已经突破1亿元,预计公司全年营收将超过10亿元。
在投资方天图投资管理合伙人邹云丽看来,成熟的商业模式是决定一家企业价值的关键因素。“这是出于对51信用卡良好的金融变现模式、盈利能力、优质用户和市场开拓能力的认可,我们认为51信用卡未来的想象空间巨大。”
风险控制守护底层基础
51信用卡金融中心总经理蒋燕青在演讲时表示,51信用卡始终敬畏风险,将风险放在第一位。在完整金融生态的背后,是基于智能数据驱动并且人机结合管控的“51大数据智能风控体系”。
目前,51信用卡拥有7000万经过银行信用卡授信的用户,并且掌握了几十亿的用户数据,这是相对其他平台而言独特的优势。
51信用卡金融中心总经理蒋燕青表示,和现行的单纯强调机器模型的风控不同,51信用卡采用了“人机结合”的的管控模式。“除了依托海量大数据和先进的建模技术建立了反欺诈等各种策略模型和大数据风控体系之外,我们也发现,当‘坏分子’们开始使用大数据进行欺诈和骗贷时,人才是最可靠的。因此,51信用卡充分发挥了专业信审员、反欺诈分析师和信用风险分析的经验和智慧,来识别机器无法判断的隐藏风险和差异化风险。”
他同时也指出,风控系统的搭建都不是一蹴而就或一劳永逸的,“风险控制的成效是需要时间验证的,与风险的持续博弈让51信用卡变得更强。”
截至8月底,51信用卡的M3+逾期率控制在1%以内,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未来,51信用卡还计划打包风控能力并对外输出,与行业分享风控成果。
生态开放提升发展潜力
全新的信用卡金融生态不仅帮助51信用卡完成了内部闭环,同时也在持续向外输出价值,与科技金融参与者们共享红利。
51信用卡副总裁杨宇智介绍,四年来,公司汇聚了庞大的资产流量、借贷需求,形成了强大的的数据处理能力和风控能力。公司流量、资产、技术做成产品,对外进行开放。
流量开放层面,51信用卡已与13家国内主要发卡银行达成在线办卡合作。2016年起,公司又通过开放资产端流量,引入了拍拍贷、平安普惠、平安银行等25家第三方贷款平台。
与此同时,资产开放层面,51信用卡还接入了哈尔滨银行、恒丰银行、马上消费金融、瀚华小贷等10余家机构的资金,实现了资产开放。双方合作中将由51信用卡提供借款用户订单,完成用户信审以及一系列风险防控措施,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主要负责提供资金。这表明,经过51信用卡实证过的的风险防控能力已得到众多金融机构的认可。
另外,技术开放层面, 51信用卡还为宜信、京东金融、新浪微汇金融等5家金融机构提供了爬虫抓取等技术服务。
杨宇智表示,“我们希望将51信用卡打造成为科技金融行业的基础设施服务平台,进一步开放输出标准化的技术和产品,实现企业自身与行业的共同发展。”
51信用卡通过4年的沉淀和创新,C轮成功融资3.1亿美元,面对未来发展,51信用卡CEO孙海涛表示,今后将持续推进信贷产品线的补充与完善,进一步扩大消费金融市场占有率,同时推进战略级金融产品“51人品卡”计划,通过游戏与社交的形式来解读用户真实世界中难以被洞察的金融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完善用户的信用验证体系,改变金融业务的获客入口以及数据获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