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数据是一个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产业,大数据技术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各个领域的运行效率,提升整个社会经济的集约化程度,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016年,由中国首席数据官联盟与网加时代网发起并承办,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数邦客协办的"影响中国大数据产业进程100人"大型人物专访活动全面启动,被采访对象分别来自政府、产、学、研、企各个领域,他们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向大家阐述当前大数据产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为中国大数据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探索经验、保驾护航,敬请关注!
第四十期专访人物:中国首席数据官联盟专家组成员,达晨大数据负责人,投资总监 窦勇
窦勇,中国首席数据官联盟专家组成员,达晨大数据负责人,投资总监。
本期特邀嘉宾中国首席数据官联盟发起人刘冬冬,就从投资视角看大数据生态与窦勇先生进行深入探讨。
刘冬冬:作为投资人,您如何看待大数据行业的发展?
窦勇:相对于行业这个标签定义大数据,个人更喜欢用生态来进行表述。行业是供需关系的外延,生态则是系统的体现。数据产品的无形特性驱动了生态圈互为多向供应复杂生态。因而对于大数据生态,个人认为过去由模糊到清晰演变,今天则是从概念到实地问题落地,未来则是提供服务的系统。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大数据技术起源于雅虎公司为了解决网页搜索的问题而成立的项目,Hadoop原型诞生于2005年,技术的超前与行业需求存在的差异致使大数据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互联网的普及为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了土壤,直到2011年,麦肯锡的报告才将大数据推到了历史的前沿,2012年第一家大数据公司Splunk登录纳斯达克的资本效应加速了大数据的产业化。达沃斯论坛的高峰对话,一下将整个大数据带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刹那间,大数据成为了产业的代名词,国家的核心战略。过分的追捧加快大数据产业化的同时,也为行业注入了不小泡沫。泡沫过后的反思让行业内的人意识到大数据企业的服务、共享的本质,让行业外的人对大数据变得可以触摸。这一阶段是行业从模糊到清晰的生长过程。但决不是投资的时间点。2014年之后,大数据生态企业提出的不再是基于商业计划书的可能性,而是基于产业实际问题解决方案时,整个产业逐渐回归到了理性,产业处于爆发的前期是整个投资的绝佳时期。
刘冬冬:达晨作为国内的老牌投资机构,在大数据这样一个新的领域时又是如何选择投资目标的?
窦勇:达晨是国内最早的投资机构之一,16年专注在股权投资领域,国内丰富的资本土壤环境支撑了公司的快速发展。需求变化的特性驱动公司的决策层每年都会"西渡取经"(向全球领先的投资机构交流学习),专业化是公司变革的重大政策,因而团队从2014年年初的意识到第一个项目落地,整整经历了12个月左右的探寻和求证。时至今日,达晨已经合作的大数据企业达到16家之多,涉及到整个生态的各个层面。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共享经济是我们对于大数据生态的认识,因而300多家已经合作的企业为达晨大数据生态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土壤。基于大数据本质构建的生态覆盖了数据资源、数据储存、数据平台、数据分析、数据安全、数据可视化等全范围。因此,国内的投资领域我们有理由认为达晨是大数据领域最为专业的投资机构。
刘冬冬:资本是敏锐的,在您看来国内的大数据创业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哪些共性的问题?
窦勇:首先,逐利是资本的本性,达晨也不例外。但我们更希望寻找的是企业成长的利润空间。对于大数据产业来说,总体还是处于良性发展,但同时存在一些杂音。大数据企业毕竟还是企业,是企业就脱离不了商业特性的本质,并不会因为你是大数据而不适用其商业规律。因为对于大数据企业来说,合理的市值预期成为其吸引资本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国内70%以上的大数据企业发展尚不到3年,尚处于商业不确定期。然而动不动就10亿以上的估值,让很多企业陷入到了与资本之间的博弈当中而偏离企业发展的主道。
刘冬冬:从您的角度看大数据产业,哪些细领域将是未来发展的热点?
窦勇:对于当下的大数据产业,个人认为数据资源会成为时下乃至明年的一个热点。经过前期的市场培育更多的人意识到数据的价值,数据的资产属性加快了其流通的需求。因而数据资源将是值得关注的领域。
刘冬冬:最后,您可不可以给大数据企业一些发展建议?
窦勇:说到建议,个人认为大数据企业在吸引资本的时候更多的是要考虑资金和资源的重合。现在的市场稀缺的不是资金,而是资源。最后,个人认为"V"字别动队(大数据的四个v)将会更加落地,未来2-3年必将会出现一些较大的企业。希望下一个"独角兽"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