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大数据的应用已经遍地开花。街道作为最基层一级政府,承担了最为基础的综合管理职能,同时也集结了最为广泛的数据采集渠道,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大数据”与“微政府”的碰撞究竟可以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在“大数据”与“微政府”的正面碰撞下,“智慧中河”项目应运而生!“智慧中河”项目基于数据而生,旨在推进政府的智能化、数据化管理。
一、基层政府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
中河街道成立于2008年,地处鄞州中心区。短短7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街道财政总收入从2.49亿增长到7.43亿,住宅小区从29个增加到46个,现有人口近19万,其中常住人口约12万。
街道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集聚效应已越发显现,居民们对于街道的管理诉求、管理内容和政府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原有的传统管理模式显然已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且衍生出了一系列城市社会管理上的新问题。
(一)城管执法人员不足、任务繁重,成为城市管理的主要矛盾
当前中河街道8.8平方公里的管辖范围内聚集了近19万的人口,随着集聚效应的进一步加剧,现有的城市管理人员数量已严重不足,呈现超负荷运作状态。
再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城市管理问题,如将大量精力花费在协调各部门、安排综合执法上,将会浪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
(二)社工工作量大、管理难,成为社区管理的主要问题
目前社区管理工作推行“三三三工作制”,主要由线上工作、走访工作和接访工作三部分组成。社工工作也迫切需要走向信息化和数据化,通过信息平台方便工作数据的记录、上传与信息的发布、共享,使社工的日常工作能与各业务科室建立有效对接,充实工作记录、完善统计信息,实现对社区及社工考核的客观性。
(三)基础设施不足、可用资源有限,成为民生服务的主要短板
如何利用街道有限的资源,探索出一条适应新形势的管理新路,有效缓解街道内越来越重的城市管理和政府服务压力,将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将服务由“被动索要型”向“前置给予型”转变,成为了摆在街道领导班子面前的首要问题。
二、大数据在街道管理模式创新中的作用
“大数据”时代并不是掌握数据,而是利用数据和分析数据。大量不同来源、不同形式的数据经过整合积累,可以为街道提供更精确的服务作出指引,形成更成熟更亲民的政府服务。
(一)实现数据共建共享,打造“一键式”街道
目前,虽然街道不同的业务科室均有配套的信息系统便利日常工作与基础管理,但却是各自为阵,无法实现充分的数据共享,满足整个街道层面综合性的应用需求。
而通过“大数据”技术,街道各部门资源与信息就能实现高度的整合与充分的共享,为打造“一键式”政府,提高办事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奠定基础。
(二)注重数据收集更新,打造“高效式”街道
以中河街道为例,通过智慧平台的案件数据积累,发现四明路-天童路-前河路一带的人行道停车案件显著高于其它各片区,且集中发生在下班后-上班前这段时间。鉴于此,该片区规划建设时,可优先考虑建设公共停车场。
目前该区域周边建设已基本完成,基于案件发生时间集中在晚上,可以考虑设立夜间临时停车位,来暂时缓解停车压力。同时根据该区域有较多的商务楼宇和商业广场,从长远来看,可以建议从区级层面出台商务楼宇和商业广场夜间空置停车位再利用的政策,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三)创新数据挖掘提炼,打造“互联式”街道
民生服务是当前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除了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之外,更需要建立起一套简便实用的民生服务体系,将街道的政策法规,办事流程,重要信息等通过服务体系充分公开和共享。这些服务不仅能够有效促进街道服务型政府建设,同时可以有效降低社区的信息咨询及接访量,便利社区管理。
三、“智慧中河”项目是大数据时代下街道管理创新的典型尝试
中河街道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前期准备,建设打造了鄞州区第一个街道层面综合性的智慧管控平台,通过管理资源优化整合、管理流程科学再造、管理主体多元参与,以达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改进提供公共服务方式等目的。
“智慧中河”项目主要由“一中心”加“一平台”,即智慧中河综合指挥中心和智慧中河平台组成,加上二级管控平台(社工、志愿者、城管)及民生服务平台(手机终端),形成一个整体。概括的说,这就是一个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使城市问题快速发现、快速沟通、快速解决的机制。
(一)智慧城管:“城市管家”让中河辖区无死角
153个高清摄像头遍布中河的大街小巷,通过平台监控,街道可以第一时间发现辖区城市管理问题,在快速发现基础上做到快速沟通、快速解决,城市管理基本做到无死角。
一是案件处置效率“大提升”智慧中河平台构建了一个数据采集与利用平台,通过数据的积累整合及智能化的应用,来弥补人员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利用4G网络、高清监控、GPS定位等手段进行监管全覆盖,形成“发现问题-派发任务-处理问题-回复上报-分析研判”的高效工作流程。
2015年,街道通过平台共处理案件40207件,缔无证摊贩1847件,劝离机动车乱停放5953辆,纠正乱堆放、乱吊挂等五乱行为2352件,处理跨门经营1779起,案件解决率为100%,及时解决率为98.97%,平均超时倍数下降至5.71,超时倍数环比下降达86.58%。
二是城管队伍管理“显成效”智慧中河指挥平台按照精细化、数据化的城市管理目标,通过记录每一个人、每一个分队、每一个网格的工作数据来进行考核,解决人浮于事、出工不出力等管理问题,达到去芜存菁,内挖潜力等目的。
三是积累城市管理“大数据”通过对平台案件及数据的有效积累,一方面形成了诸如店铺信息数据库,疑难案例数据库和典型案例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为科学分配人力物力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数据的积累也可以为街道探索破解城市管理中的疑难问题提供数据支撑。
(二)智慧社区:部门联动创新街道管理模式
智慧社区建设旨在建立健全街道社区的基础信息资源,实现街道范围的数据化管理,重点完善街道社区的社工管理。
通过智能终端应用支撑社工日常工作需要实现对社工任务,日常走访工作的全过程应用服务;加强街道的各类社团以及社团活动的管理,实现对社团基础信息,社团活动信息的全过程记录;建立社区信息发布体系,将社区的政策法规,服务信息,重要通知等信息能够及时向社区居民发布。
(三)智慧民生:打通民生服务“最后100米”
智慧民生重点拓展了社区管理应用体系中对于计生、安监、综治、经发等街道各业务科室的业务功能,形成了面向街道全部门的统一管理应用平台。同时,将民生服务功能引入平台,打造成面向社区居民的移动应用门户。
这一平台打造的主旨是打通民生服务的“最后100米”,将街道的政策服务直达居民手中,广大居民也可通过APP直接将问题及需求发送给街道,充分实现了政府与居民的良好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