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都和大数据攀关系 但数据不落地终究是场空

2016-10-24 10:10 来源:太平洋电脑网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时尚界有流行趋势,科技圈也是如此,大数据就是近几年科技圈的流行趋势,不管什么都要和大数据沾个边,但似乎并没有什么新的应用让人切身感受到大数据带来的惊喜,给人的感觉总是炒作的意味更浓。

  科技公司或者企业、政府并不是他们不想做好,而是受到了制约,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制约,一个是数据量小且难以利用,另一个是转化经验少实施困难。

为什么说数据小呢

  首先是数据化程度很低。只是近几年政府才开始在使用电子信息化办公平台的时候才积累了点数据,早年大量的数据基本都是以文件及纸质的形式存储在政府办公楼仓库里,而纸质的数据我们是无法使用的。想要将这些纸质数据化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这关键性的一步恰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活,所以一般承接政府大数据的公司也都很少去触碰。

  另外就是数据割裂,各个部门的数据都和宝贝似地保护着,生怕其他部门抢走,这就导致了数据的割裂,无法整合。比如要进行一个智慧城市的建设,至少需要交通数据、气象数据、人社数据等等部门的数据进行综合考量,但是每个部门都把自己手里那点数据看的和宝贝似得,碰都不让人碰,又何谈数据整合呢?

  所以很多政府大数据工程到最后就流于表面,最后把手头少的可怜的数据做做数据可视化,弄一些大屏幕,展示出来给领导汇报一下就结项了。

第二个就是转化经验少

  比如农业大数据,是有不少的农业数据和气象数据,甚至还有粮食收购数据、农产品价格数据等等,但是即使这些数据全部都开放给施工方,如何使用还是一个大的问题,如何利用现有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让这些数据产生价值转化、形成生产力,这又是面临的新的问题。

  除此之外,中国的农作方式也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式的田块化种植,无法集约化管理,这就导致了农民种什么、什么时候种都有自主权,那么现状是什么呢?

  以现在最大的渤海粮仓为例,在山东几个县市为试点的渤海粮仓项目,最后落地后的成果是什么呢?所谓物联网+大数据的实践到最后就是找几块试验田,插上杆子,装上几个传感器和摄像头,然后做一下数据展示,甚至很多地方的传感器和摄像头都被农民卸走了,如何指导生产,又如何将农业机械制造产业链打通呢?

最后

  搞大数据不是喊喊口号,做做样子就能搞起来的,这需要专注并持续的投入,不一定有多大的数据,别只顾着建机房,即使是依靠着现有的几百万条数据,通过场景化的应用分析,给出人们建议,让大家切实的得到实惠,让老百姓切实看到大数据带来的好处,这才应该是大数据的必须经历的过程。

147710199538509455.JPG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