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由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5~2016)》发布会在京举行。
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启了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明显加快,激发了社会创新潜能,提高了政府服务效率。当前,随着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世界各国正在积极依托互联网深化新技术创新应用,以应对新一轮经济变革带来的挑战。2016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要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以互联网思维促进信息技术与政府管理深度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新时期,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依托“互联网+”开展政府管理创新,破解政府管理领域难点痛点堵点,这是各级政府需要大力推进的工作,更是电子政务管理者需要重点研究的命题。
蓝皮书认为,大数据是当前一个热门词语,但它本身的有效性还有待加强,主要基于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数据条件还不成熟。丰富有效的数据源是大数据发展的前提。当前,我国数字化的数据资源总量远远低于美欧,每年新增数据量仅为美国的7%,欧洲的12%,其中政府和制造业的数据资源积累远远落后于国外。就已有的有限数据资源来说,还存在标准化、准确性、完整性低,利用价值不高的情况,这大大降低了数据的价值。此外,中国要进入真正的大数据时代至少还要10年,要从人人相连到物物相连,之后数据才能呈现爆发性增长,为进入大数据时代提供巨量有价值的数据支撑。
二是技术条件还不成熟。与成熟技术积累推动应用模式创新的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不同,大数据领域的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还只能针对小规模、有结构或类结构的数据进行分析,谈不上深层次的数据挖掘,现有的数据挖掘算法在不同行业中还难以通用。
三是大数据分析本身的局限性。大数据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就很可能出现“灾难性大数据”,导致错误的预测和决策。同时,数据分析的结果本身就可能影响进一步分析。
蓝皮书同时指出了解决方案:
第一,推进数据和技术完善。大力推进数据开放和标准化,消除数据共享壁垒,扩大数据总量和提升数据质量,加快推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推进大数据技术发展与完善,特别是加快开发大数据技术在政府决策中的应用。
第二,多元化手段相结合。正确认识大数据技术的局限性,扬长避短,形成信息技术与传统决策模式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