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到2035年预计将达到16万亿美元,渗透到整体经济的48%”,波士顿咨询公司数据显示,中国的数字经济已到达足够引发变革的程度。
不仅如此,中国网民规模目前已达7。51亿,居全球第一;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三成,总量跃居全球第二,2016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6万亿元,同比增长23。6%……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大数据将广泛应用于传统企业转型、数字化经济以及智慧城市等领域。可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特别是打造智慧城市,以此更好地服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已经上升至国家顶层设计层面。数字中国建设将出现哪些新特征?其又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新模式:从基础建设向运营模式过渡
数字中国的核心是数据,要保障庞大的数据通过终端传输到云平台,实现物联万物式的交互,并最终产生价值,高速、稳定、高并发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数字中国建设必然围绕着基础设施的搭建,如提升网络通信速度与质量,降低网络成本,升级芯片,建设国家、地方及企业大数据中心等。
而随着基础建设的逐渐落地,未来,政府和企业怎么去做,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目前,运营模式主要有五种,包括政府独资建网运营模式;政府投资、运营商建网运营模式;政府、运营商合资建网运营模式;政府牵头、运营商建网的BOT模式以及运营商独资建网运营模式。
如国内领先的大数据资产运营商九次方大数据,已与贵阳、广东、云南等50多个地区,包括省、直辖市、地级市的国有控股平台合资成立大数据应用服务及政府数据资产运营管理公司,助力当地大数据建设。
新高度:从硬件投资向数据算法过渡
《2016年中国大数据交易白皮书》显示,在2016年大数据产业整体规模超过2400亿元的盘子里,基础框架硬件创造的产值将达到1093亿元,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而大数据软件市场和大数据服务市场所创造的产值均未超过20亿。
细究原因,九次方大数据创始人王叁寿说,“一方面,产业整体处于发展的初期准备阶段,这为服务器、存储器等硬件制造商提供了绝好的市场机遇,而另一方面,存储器、服务器为处理海量数据而存在,没有可以匹配的数据资源,计算机硬件资源存在着极大浪费的潜在风险。”
事实上,全球数据中心约有一千万台服务器被限闲置,占市场规模的30%,几乎浪费了300亿美元规模的IT基础架构投资。王叁寿表示,这一现象在中国很突出。可以说,硬件设备只是产业发展漫漫长路的第一步,无法引领整个生态圈走向完善,随着大数据产业的逐步完善,本末倒置的趋向会发生变化。
新境界:政企合作外包服务成为主流
对于如何用好大数据这一助燃剂,业内人士共识,需要政府与企业建立起必要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
举例来说,当前正在处于热潮期的智慧城市建设上,不少城市已建立起智能医疗、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政务云系统等。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交通、电力、水、气、土壤、金融、贸易、医疗卫生等方面极其重要的数据,都分布在各个部门手中,而谁有能力链接这些数据?政府。而政府要做这件事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优秀的大数据企业则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政府和企业需要协同合作,才能把大数据用好。
在苏州市吴中区,政企双方就达成了一个很好的合作示范。九次方大数据与当地政府合作,着力打造出了涵盖城市整体市场宏观经济、各社会领域专题分析、城市治理一张图等信息的吴中城市大数据中心,拓展了吴中区城市大数据资源发展空间,助推苏州城市大数据跨越式发展。
新未来:从数据技术到平台建设,数据源将成为产业的核心力量
一个完整的大数据生态圈,由数据源、硬件支撑层、技术层、应用层、交易层、衍生层构成。大数据生态圈良性运转最重要的根源,来自行业起点——数据源。而数据源的掌握,反过来又来自于数据技术实力与各地平台建设的积累,构成了正向循环。
数据源服务商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处理,完成对整个生态圈发展基础的建构,其处在大数据产业链上游,在硬件、软件的支持下,针对金融、医疗、农业、工业、能源、交通、物流、零售等多领域实际需求,设计出“接地气”的应用场景,服务于市场需求。同时凭借在市场行为中掌握的数据定价经验,以大数据租赁、基金、信托、期货、确权、托管等多种形式,实现大数据在更大范围内的流通。而再向外延伸,数据源服务商将产生更多诸如大数据培训、咨询、数据处理外包等增值服务。
目前,九次方大数据所做的事情就围绕着上述内容。王叁寿表示,随着产业政策环境一步步优化,未来大数据生态圈将越来越强调大数据与全产业链的结合,信息技术革新也将以前所未有的增速行进,数据源服务商应该担负起构架良好大数据生态的历史使命,推动大数据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地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